并州与冀州交界之地,常山国真定县西向七八十里处,有山名封龙山。
此山西依太行雄脉,东临沃野平原,拔地而起,峰峦层叠,气势雄浑,登高可眺数百里,端的是一方形胜。
相传大禹治水时,曾有蛟龙在此兴风作浪,搅得黄河流域水患频发,百姓流离失所。
大禹历经千辛,终将此蛟锁于山中,“封龙”之名便由此而来,代代相传,为这山更添了几分神秘与威严。
半年后。
光和五年,春。
一群流寇聚集于此,盘踞山中,不时下山劫掠周遭地主富户。
常山王国曾派兵围剿,怎奈山势险峻,贼寇熟悉地形,官兵竟被打得溃不成军,此事最终也便不了了之,任由那伙人在山中坐大。
地方上的大家族见官府无力,只得自发联合,募集乡勇,决意合力围剿封龙山的贼寇。
本已收拾行装,打算往幽州游历增长见闻的赵云,因一身武艺出众,又素有声望,被众乡绅富户推举为“部曲督”,统领这支乡勇。
听闻富户们诉说封龙山贼寇烧杀抢掠的残暴行径,赵云眉头紧锁。
他容不得恃强凌弱、危害乡邻之事。
当下也不推辞,慨然应允,点齐五百乡勇,整顿行装,向着封龙山进发。
行至封龙山脚下一处唤作桥门沟的地方,只见数名乡民正在翻修屋舍,木石之声丁丁当当,倒有几分生气。
其中一个黑瘦青年见他们盔明甲亮,带着兵刃,停下手中活计,高声招呼道:“军爷这是要去封龙山剿匪?那山上的贼寇可有些手段,军爷们可得仔细些!”
赵云见这青年虽衣着朴素,身形清瘦,眼神却清亮有神,透着股不同常人的气质,加上有心探查敌情,便翻身下马,将手中长枪递给身旁一名乡勇,缓步上前,拱手为礼,声音温和却有力:
“在下赵云。不知这位兄台高姓大名?”
那黑瘦青年听闻“赵云”二字,眼睛骤然一亮,竟有些失态地跳了起来,围着赵云上上下下打量了好几圈,嘴里不住念叨:“果然是人中龙凤!这般气度,这般样貌,真是……真是难得一见!”
说罢,他才猛地回过神,连忙整了整衣襟,恭恭敬敬地拱手作揖,语气诚恳:“在下张远。
久闻常山赵子龙大名,今日得睹尊颜,实乃三生有幸,方才一时失态,还望赵兄海涵。”
说罢,仍保持着弯腰的姿态。
赵云连忙伸手将他扶起,温言道:“云不过一村野武夫,德薄功微,张兄不必多礼,快快请起。”
张远起身,目光落在赵云身上,依旧带着几分难掩的欣赏,却已收敛了不少。
赵云开门见山,问道:“张兄在此地居住,可知封龙山贼寇的底细?”
张远略一沉吟,道:“略知一二,只是其中关节颇为复杂,非三言两语能说清。
赵兄若不嫌弃,某愿尽己所知,细细道来。”
赵云闻言大喜,拱手道:“如此,便多谢张兄了,愿闻其详。”
张远环顾了一下四周正在忙碌的乡民和简陋的屋舍,笑道:“寒舍正在翻建,不成模样。今日便以天为帐,以地为席,屈尊赵兄在此小坐片刻?”
赵云朗声大笑:“天地为屋,星月为烛,张兄这份胸怀,云佩服。如此,便叨扰了。”
说罢,两人便在路边一块平整的青石上席地而坐。
赵云转头吩咐乡勇们原地休息待命,唯有一名身形清秀、看似亲卫的随从,默默守在不远处,目光警惕地扫视着四周。
张远不经意间瞥了那随从两眼,见其喉间略显平坦,眉宇间藏着几分女子的柔媚,心中已有数,却不动声色,并未点破。
这时,一个梳着总角的小童端着两碗水过来,碗是粗陶的,水却清澈见底。
张远接过水,递一碗给赵云,歉然道:“家贫,无甚好茶待客,只有这山涧新取的活水,还望赵兄勿要嫌弃。”
赵云接过粗陶碗,指尖触到微凉的碗壁,看着碗中映出的天光,轻叹道:“山涧之水,取自自然,清冽甘醇,最是难得。这般好物,怎会嫌弃?”
简单几句话,却让两人间的距离拉近了不少,言谈也愈发投机。
张远话锋一转,神色凝重了些,进入正题:“封龙山上的那些人,说起来成分颇为复杂。
其中来得最远的,是前些年圣上圈地修建毕圭苑、灵琨苑时,被强占了土地,无家可归,一路漂泊至此的流民。
另外还有不少,是来自雁门、上党、太原诸郡的农户,这几年天灾不断,旱灾连着蝗灾,去年又闹了洪灾,地里颗粒无收,实在活不下去了,才逃难至此。
本想翻越太行山去冀州讨口吃食,却被卡在这山中,前不着村后不着店,走投无路之下,才聚在这封龙山上,落草为寇。”
“都是些……活不下去的百姓?”赵云听到这里,眉头拧得更紧了。
他想起沿途所见的饿殍,想起那些面黄肌瘦、眼神麻木的流民,心中五味杂陈。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红色三国:一介布衣的汉末革命路请大家收藏:(m.zuiaixs.net)红色三国:一介布衣的汉末革命路醉爱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