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卷着咸腥气漫过码头时,培训学校的紫藤架刚抽出新叶。陈轩站在二楼办公室的窗前,看着秃头强在楼下教几个年轻人绑鱼钩——那家伙去年冬天把饭馆盘了,揣着全部积蓄报名了首期培训班,现在成了实操课最积极的学员。
“轩哥,省水产研究所的人来了。”阿力推门进来,手里拿着份文件,拐杖在地板上敲出轻响,“说想跟咱合作搞‘深海养殖实验’,还带了新的鱼苗品种。”
陈轩接过文件,指尖划过“军曹鱼”“石斑鱼”几个字,抬头时正好看见研究所的专家们走进校门,领头的是个戴眼镜的年轻人,胸前铭牌写着“周航”。他笑着迎下去,刚走到楼梯口,就听见周航正跟秃头强打听:“听说你们这儿有套‘智能供氧系统’?能实时调节水温还省点?”
“那是轩哥弄的!”秃头强嗓门亮得很,手里还举着个绑好的鱼钩,“去年试养的鲈鱼,存活率比老法子高三成!”
周航眼睛一亮,转头看向陈轩:“陈先生果然名不虚传。我们这次带的军曹鱼苗娇气,水温差一度都可能出问题,正需要这样的技术支持。”
陈轩请他们进会议室,刚坐下,周航就打开了笔记本:“实不相瞒,我们盯上你们码头很久了。国家级示范区的智能渔业模式,全省都在学。这次想试试‘深海网箱+岸基智能调控’,你们出场地和技术,我们出鱼苗和科研团队,利润按七三分,怎么样?”
阿力在旁边算着账,拐杖头轻轻点着桌面:“深海网箱投入不小,光是抗风浪的钢材就得一大笔……”
“钱的事不用担心。”周航立刻接话,“省里有专项补贴,我们能申请八成,剩下的从第一笔收益里扣。”他顿了顿,看向陈轩,“而且我们查过,你们码头的海底地形特别适合军曹鱼生长,水流交换快,天然的养殖宝地。”
陈轩看向窗外,秃头强正带着学员往海边走,手里拎着的水桶晃出细碎的水花。他想起张大爷生前总说“码头的根在海里”,忽然笑了:“合作可以,但有个条件——培训班的学员得全程参与实验,你们得派专家来授课,手把手教。”
周航愣了一下,随即点头:“没问题!本来就该让渔民掌握核心技术,这才是长久之计。”
消息传开时,码头像炸了锅。王伯第一个找到陈轩,手里攥着个布包,打开是一沓皱巴巴的存折:“轩子,我这养老钱取出来了,算我一股!当年张大爷总说我养鱼太死板,这次我也学学新法子!”
“我也入!”胜子豪的堂弟胜小杰举着手冲进办公室,他刚满十八,初中毕业就跟着渔船跑,“我爸说让我跟着轩哥好好学,以后不用再冒着大风浪出海打渔了。”
陈轩看着涌进来报名的渔民,心里像被什么东西填满了。他让阿力登记名单,自己则带着周航去海边勘测。退潮后的滩涂露出黑色的淤泥,踩上去软绵绵的,周航蹲下身抓了把泥,放在鼻尖闻了闻:“肥力足,没污染,难怪你们的鱼养得好。”
“张大爷以前总说,这海跟人一样,你对它好,它才给你好东西。”陈轩望着远处的网箱,“我们从不用违规饲料,也不往海里扔垃圾,十几年了,就守着这点规矩。”
周航站起身,拍了拍手上的泥:“这才是最难得的。现在很多地方为了产量瞎折腾,把海域都搞废了。”他指着设计图,“网箱就建在那边,水深十五米左右,刚好避开浅滩的暗流。”
正说着,秃头强骑着电动三轮车过来,车斗里装着刚焊好的支架:“轩哥,周专家,你们看看这支架行不行?我按图纸焊的,抗八级风没问题!”
周航走过去敲了敲钢管,眼里露出赞许:“手艺不错啊,比我们研究所的焊工还利落。”
秃头强挠着头笑:“以前开饭馆时焊过排烟管,没想到现在派上用场了。”
深海网箱的建设比预想中快。渔民们自带工具来帮忙,有的焊支架,有的编网衣,连退休的老渔民都拄着拐杖来监工。陈轩每天都泡在工地上,从材料验收到场位调整,事无巨细。阿力则守在培训学校,给学员们讲“智能温控原理”,黑板上画满了电路图,旁边还贴着张大爷留下的海图——老人当年在图上标了不少“鱼窝”,现在正好成了网箱选址的参考。
一个月后,第一批军曹鱼苗入箱那天,码头来了不少记者。镜头前,胜小杰穿着防水服,小心翼翼地把鱼苗倒进网箱,小家伙们甩着尾巴游进深海的瞬间,人群里爆发出一阵欢呼。周航举着话筒接受采访,笑着说:“这不仅是一次科研合作,更是渔民转型的开始。以后,靠海吃海不再是‘看天吃饭’,而是‘靠技术吃饭’。”
陈轩没凑那个热闹,他站在远处的礁石上,看着网箱在浪里轻轻摇晃。阿力拄着拐杖走过来,递给他一瓶水:“张大爷要是看见这场景,肯定又要念叨‘这铁笼子能比得过天然渔场?’”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轩爷当道请大家收藏:(m.zuiaixs.net)轩爷当道醉爱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