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科的种子
夜深时,傅老带着睡眼惺忪的博文先去休息。陈智林独自留在观星台,银河正横贯天顶。他打开终端,开始起草研究所的课程大纲。
星际文明研究所将打破学科壁垒,天文学、物理学、哲学只是基础,还需要融入数据科学、认知心理学甚至叙事艺术。他回忆起刚才与博文的互动——如何将复杂的宇宙现象转化为可理解的故事,这本身就是一门学问。
在“星际社会学”课程设想旁,他标注:“需探讨文明在宇宙尺度下的交流范式”。在“宇宙生态学”条目下,他写道:“重视不同尺度能量物质的循环系统”。每个新课程都源自长期思考与今业灵感的碰撞。
特别让他兴奋的是“宇宙认知论”这门课,将探讨人类心智如何理解超越日常经验的宇宙现象。从康德的先验时空,到现代宇宙学的多维模型,再到地外文明可能的感知方式——这正好回应了傅老常说的“认识宇宙本质上是认识我们自己”。
薪火相传
晨光微露时,傅老回到观星台,带来两杯热茶。他看到陈智林终端上密密麻麻的课程框架,露出欣慰的笑容。
“记得你第一次来这里,”傅老望着渐淡的星辰,“连光谱仪都要我教着用。”
陈智林感激地点头。正是傅老这种传承精神,让他决心将知识火炬传递给更多人。研究所不会设在传统科学院,而是大学城边缘的新建筑——特意设计成螺旋形,象征星系的旋臂,也寓意知识的无限延伸。
“博文昨晚梦见自己骑着光子飞行,”傅老笑着说,“你成功在他心里种下了宇宙。”
这句话让陈智林眼眶发热。他想起自己七岁时,家乡的一次日食如何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现在,他有机会通过新学科,为无数孩子打开星空之门。
宇宙尺度的思考
随着曙光染红东方,两人讨论起新学科的核心命题。陈智林认为,星际文明研究不仅要解决技术问题,更要重新思考生命在宇宙中的定位。
“从哥白尼革命到现代宇宙学,每次认知飞跃都伴随哲学变革。”他在大纲上增加“宇宙伦理”模块,探讨人类对宇宙的责任,以及可能遇到的其他智慧生命的权利问题。
傅老建议加入比较神话学内容:“人类始终通过故事理解世界。从创世神话到宇宙大爆炸,叙事方式的演变本身就很说明问题。”
这个建议让陈智林想到傅博文的宇宙画作——那些充满想象力的星云和星系,不正是人类认知与宇宙现实的美学交汇吗?他立即在课程中加入了“宇宙美学”章节。
奠基时刻
当太阳完全升起,陈智林按下发送键,将研究所规划书提交给学术委员会。几乎立即收到回复——全票通过,附带加倍预算支持。
他走出观星台,在晨光中伸展双臂。这个新学科将培养的不是传统天文学家,而是“星际文明学者”——精通科学、哲学与传播的复合型人才。他们既能处理望远镜数据,也能思考文明未来;既能构建理论模型,也能向孩子解释宇宙奥秘。
傅老拍拍他的肩:“现在,你是奠基人了。”
陈智林望向万里晴空,虽然看不见星星,但他知道它们仍在原地闪烁。就像知识,就像好奇心,就像一代代人对星空的向往——永远在那里,等待被唤醒,被传承,被革新。
在研究所的愿景书中,他写下开篇语:“我们研究星辰,不仅为理解宇宙运行规律,更为寻找生命在 cosmos 中的意义。每个文明都是宇宙认识自我的眼睛,而教育,就是让这眼睛更加明亮的过程。”
银河系继续着它的旋转,一如既往。但从这天起,人类对它的理解,多了新的维度。
喜欢遨游宇宙系列之银河系请大家收藏:(m.zuiaixs.net)遨游宇宙系列之银河系醉爱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