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松,博文,” 教授的思想直接在我们连接的“空间”中响起,这是一种无需声音的直接意念交流,温暖而清晰。“不要试图控制它,想象它,然后让它自然呈现。”
我感受到博文的意识光点波动了一下,然后他传递过来的立方体逐渐变得稳定、规整。三个立方体在我们共享的意识空间中同步旋转,一种初步的协调感开始建立。我们开始尝试更复杂的图像——嵌套的球体、分形树状图。这个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偶尔会出现图像扭曲、延迟或重叠,但每次出现不协调,我们都能通过意念的微调迅速修正。这种协调,不像机械的齿轮咬合,而更像是一种……心灵的舞蹈,我们需要感知彼此的节奏,然后调整自己的步调。
“共鸣度达到预期阈值,”教授的声音带着一丝赞许,“准备进入深度连接阶段。我们将尝试共享更抽象的概念和感官体验。”
这是最关键,也是最危险的一步。抽象概念和感官体验涉及更深层的大脑活动区域,更容易引发不可预知的连锁反应。
连接深度进一步加强。那一瞬间,我感觉周围的物理实验室仿佛融化、消失了。我们三人仿佛置身于一个由纯粹意识和信息流构成的抽象空间。我不再仅仅是“想”一个立方体,我似乎能“触摸”到它的棱角,“感受”到它的质感是冰凉光滑的金属。
然后,我“尝”到了一丝清甜的滋味,是龙井茶的回甘——这来自教授。同时,一股蓬勃的、如同春日草原般的生机感涌来,带着些许躁动——这无疑来自博文。各种感觉碎片开始交织:我看见了一片浩瀚的书海(教授的记忆),耳边隐约响起一段激昂的交响乐(博文正在听的曲子),鼻腔里甚至萦绕起童年时外婆家炊烟的气息(我自己的深层记忆)。
起初,这种信息洪流令人晕眩,如同掉进了一个光怪陆离的万花筒。我感到自己的意识边界开始模糊,有点分不清哪些感觉是自己的,哪些是来自教授或博文的。一阵短暂的恐慌袭来。
“稳住!” 教授的意识如同定海神针般插入这片混乱。“建立锚点!专注于你们的呼吸,专注于‘自我’的核心。将这些共享的信息视为背景,而非主体。”
我立刻照做,将注意力集中在我自身意识最深处那个稳定不变的“我”之上。博文那边传来一阵剧烈的波动,像是溺水者在挣扎,但很快,他也抓住了教授抛出的“救命绳索”,波动逐渐平复。
奇妙的是,当我们各自稳定下来后,那些原本混乱的交叉感知并没有消失,而是变得有序起来。它们不再干扰我们的核心意识,反而像交响乐中不同的声部,开始和谐地共鸣。我不仅能清晰地区分开三种不同的思维流,甚至能感受到它们之间开始产生一种微妙的化学反应。
教授的深邃理性,像一张巨大的认知滤网,将我们共享的海量信息进行快速的分类、整理,提取出其中的模式和规律。我的严谨和条理,则像一套精密的校准系统,不断地微调着共鸣场的参数,确保其稳定运行。而博文那近乎天赋的直觉和感性,则赋予了这个共鸣场一种独特的“灵性”,他能敏锐地捕捉到那些被理性和逻辑可能忽略的、细微的“宇宙情绪”和能量流动。
我们三人的意识,不再是三个独立的点,而是逐渐融合成了一个更加复杂、更加智慧的整体。这个整体意识拥有教授的远见、我的精确和博文的敏锐。它思考的速度远超个体,解决问题的角度也更加多维。我们共同面对一个模拟的星际导航问题,几乎在问题提出的瞬间,解决方案的各个层面就已经被这个“群体意识”从不同角度同时完成,并整合成一个最优方案。这种思维的同步性和高效性,超乎我们任何一个人的想象。
最令人震撼的时刻到来了。教授引导着我们的共鸣意识,再次朝向深空。这一次,借助“银河级意念感应器”和“三人意识共鸣”的双重加持,体验有了质的飞跃。
以往单独连接时,感知宇宙如同隔着一层毛玻璃观看,细节模糊,距离感失真。而现在,这层毛玻璃被彻底移开了。我们的意识如同融入了宇宙本身。我们不仅能“看”到比邻星方向星际尘埃云的轮廓,还能“感受”到其中氢原子超精细结构跃迁散发出的微弱能量脉动,甚至能“听”到引力波穿过这片空间时留下的、几乎不可察觉的时空涟漪。博文的感性意识将这些抽象的数据流转化为了近乎艺术般的体验:他将宇宙射电背景噪音“翻译”成了一曲低沉宏大的宇宙吟唱,将恒星风的流动“描绘”成了可见的、绚烂的极光般的光带。
这种感知的深度和广度,是语言难以形容的。我们共同“触摸”到了时空的织物,感受到了质量对它的弯曲。我们仿佛能理解一颗垂死恒星爆发前的“悲鸣”,也能感受到一片新生星云中孕育生命的“喜悦”。宇宙不再是冰冷数据的集合,而是一个充满动态、韵律和……某种难以名状“情感”的活生生的存在。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遨游宇宙系列之银河系请大家收藏:(m.zuiaixs.net)遨游宇宙系列之银河系醉爱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