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初试锋芒
河口镇的第一夜,秦墨几乎无眠。
镇政府招待所的床板硬得出奇,
窗外风声呼啸,夹杂着几声犬吠,
与省城夜晚的车流声截然不同。
天刚蒙蒙亮,他便起身,
站在窗前望着这个沉睡中的小镇,
心中涌起一股前所未有的责任感。
清晨六点,镇政府大院还静悄悄的。秦墨简单洗漱后,信步走出招待所。深秋的河口镇笼罩在薄雾中,街道上零星有几个早起赶集的农民,背着竹篓,步履匆匆。
“秦书记?您这么早!”党政办主任老王小跑着过来,脸上带着惊讶。
“习惯早起。王主任,陪我走走?”秦墨微笑道。
两人沿着镇中心街道漫步。秦墨仔细观察着沿街的商铺、民居,不时停下与早起的店主、村民交谈。老王跟在后面,心中暗自称奇——这位年轻的书记,问的问题都在点子上,不像是个没基层经验的人。
“王记杂货铺”前,秦墨停下脚步。店主是个六十多岁的老人,正费力地卸着门板。
“老人家,我来帮您。”秦墨上前搭手。
老人连声道谢,打量着他:“后生面生啊,是镇上新来的干部?”
老王忙介绍:“这是咱们镇新来的秦书记。”
老人眼睛一亮:“书记这么年轻?好啊好啊,年轻人有干劲!不过...”他压低声音,“咱们镇可不好搞哟,前几任书记都没待长。”
秦墨心中一动,顺势问道:“老人家觉得镇上最要紧的事是什么?”
“路!”老人不假思索,“出镇的路烂得很,下雨天根本出不去。再就是电,老是停,冰柜里的肉都坏了好几回!”
秦墨认真记下。又走了几家,反映的问题大同小异:路难行、电不稳、水不足。最让他揪心的是,不少店铺都挂着“转让”的牌子。
早餐摊前,秦墨要了碗稀饭,和几个老农坐在一起吃。老人们起初拘谨,见书记平易近人,话匣子就打开了。
“秦书记,咱们镇最大的问题是没产业啊!”一个老农叹道,“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剩下我们这些老骨头,种地都不够本钱。”
“去年镇里号召种药材,结果技术跟不上,全烂在地里!”另一个抱怨道。
秦墨默默听着,心中已有计较。前世记忆中,河口镇这片山地其实非常适合种植某些特色经济作物,只是缺乏科学规划和市场对接。
回到办公室,秦墨立即召开班子会。他开门见山:“我刚到镇上,情况不了解,需要大家多支持。当前首要任务是调研,请各位分管领导本周内带队下村,摸清各村实际情况。”
他特别强调:“调研要实实在在,不准提前打招呼,不准层层陪同,我要看到最真实的情况。”
班子成员面面相觑。这位新书记的作风,与前任大不相同。
接下来的日子,秦墨几乎跑遍了全镇所有村庄。最偏远的山村要徒步三小时才能到达,他坚持要走一遍。
在云雾村,他看到孩子们在漏风的教室里上课,冬天只能靠一个小煤炉取暖;在大坡村,他见到老人要走五里山路挑水吃;在石坝村,他目睹了因道路不通,村民只能眼睁睁看着丰收的柑橘烂在树上。
每晚回到镇上,秦墨都整理调研笔记到深夜。林芷若寄来的信成了他最大的慰藉。她在信中提到,正在帮河口镇联系省农科院的专家,还寄来了一些农业科技书籍。
“知道你忙,但别忘了照顾好自己。附上一些常用药,乡下看病不便,有备无患。”随信寄来的小药箱,让秦墨心头暖融融的。
调研中,秦墨也敏锐地察觉到一些不正常现象。镇财政所的账目混乱,几个扶贫项目的资金去向不明;个别镇干部作风漂浮,对群众困难漠不关心;更有传言说,前任书记离任与某些工程项目的违规操作有关。
这些问题棘手而敏感,初来乍到的秦墨决定暂时按兵不动,先从群众最急难愁盼的问题入手。
经过充分调研,秦墨提出了“河口镇三年发展规划”,重点解决三件事:修路、通电、兴产业。方案在党委会上获得通过,但资金问题成了最大难题。
“县财政紧张,不可能给我们太多支持。”分管财政的副镇长面露难色。
秦墨沉思片刻,提出一个大胆想法:“向上争取一点,镇里挤一点,群众投工投劳一点。关键是第一个项目要选准,做出示范效应。”
他选择了最急需修路的大坡村作为突破口。但当他带着方案到村里动员时,却碰了钉子。
“书记,不是我们不支持,实在是投不起这个工啊!”村民老杨直言不讳,“农忙时节,一天工值几十块钱呢!”
“就是,前年镇里也说修路,最后不了了之,白干了几天活!”另一个村民附和道。
面对村民的质疑,秦墨没有气馁。他晚上住在村里,挨家挨户做工作,帮村民干农活,边干活边聊天。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官场,不小心就升官了请大家收藏:(m.zuiaixs.net)官场,不小心就升官了醉爱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