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借调风波
元旦刚过,山阳市笼罩在凛冽的寒风中。市政府大院里的梧桐树只剩下光秃秃的枝桠,在北方呼啸中瑟瑟作响。秦墨坐在改制办副主任的办公室里,面前摊开着市五金交电公司改制的总结报告,却难得地走了神。
三个月前从省党校学习归来,秦墨在国企改制工作中展现出的能力得到了市领导认可。他提出“职工持股”与“管理层收购”相结合的改制方案,成功化解了五金交电公司的矛盾,使这家老国企焕发新生。这一成功案例甚至引起了省发改委的注意。
“秦主任,市委办电话。”科室新来的大学生小赵敲门探头,打断了秦墨的思绪。
秦墨拿起话筒,那头传来市委副秘书长韩德明沉稳的声音:“小秦,现在来我办公室一趟,有重要事情商议。”
秦墨心中微动,整理了下衣着便快步走向韩秘书长办公室。走廊上,几个相熟的科长纷纷向他点头致意,目光中却带着几分难以言说的探究。这种微妙的态度变化,自省党校学习归来后越发明显。
“小秦,坐。”韩秘书长示意秦墨坐下,开门见山道:“刚接到省发改委通知,他们正在组建全省国有企业改革指导小组,需要从各地市抽调熟悉基层改革情况的骨干。省里点名要你。”
秦墨怔住了。省发改委是全省经济管理的核心部门,能进入那里工作,对任何一位地方干部来说都是难得的机会。但这一调动来得突然,令他措手不及。
“秘书长,这...是长期借调还是短期帮忙?”秦墨谨慎地问。
“先借调三个月,视情况可能延长。”韩秘书长意味深长地看着他,“这是个难得的机会,省里平台高,接触面广,对你未来发展很有帮助。当然,最终还要看你个人意愿。”
回到办公室,秦墨站在窗前,望着院中积满灰尘的冬青,心中波澜起伏。省城的舞台无疑更为广阔,在那里,他可以更充分地运用自己超前二十年的知识,可能对全省改革产生更大影响。但另一方面,他在山阳刚刚打开局面,与林芷若的关系也正悄然升温,此时离开,一切又将充满变数。
前世记忆警示他,借调往往是一把双刃剑。搜素结果中的案例显示,借调人员常常面临“身份尴尬”——编制在原单位,工作却在借调单位,成为“两不管”人物 。 特别是长期借调者,最终未能调入省城而返回原地的,往往面临“物是人非”的尴尬境地 。
下班后,秦墨鬼使神差地来到了市图书馆。林芷若正在整理书架,见到他,眼中闪过一抹惊喜。
“今天怎么有空过来?”她轻声问道,递过一杯热茶。
秦墨将省发改委借调的事娓娓道来,语气中带着少有的犹豫。林芷若安静地听着,不时点头。
“你应该去。”听完秦墨的叙述,她坚定地说,“省里平台更大,你能发挥更大作用。我知道你心里有很多超前的想法,在山阳,这些想法可能永远只是想法,但在省里,说不定能变成政策。”
秦墨惊讶于她的理解之深。林芷若继续说道:“我父亲以前也有类似机会,但因为家庭原因放弃了。这些年,我常想,如果他当年做了不同选择,人生会不会是另一番光景。”
“可是,这一去至少三个月,可能更长...”秦墨欲言又止。
林芷若微微一笑:“省城又不远,周末可以回来。再说,我也可以去看你。”话一出口,她自觉失言,脸颊泛起红晕。
这一刻,秦墨心中迷雾仿佛被阳光穿透。
然而,家庭因素同样需权衡。晚饭时,秦墨向父母透露了借调消息。
“这是好事啊!”张爱珍喜形于色,“我儿子有出息,都被省里看中了。”
秦志刚却放下筷子,眉头微皱:“省里单位水深,人际关系复杂。你在山阳好歹是实职副主任,到了那里,就是个借调人员,编制、关系都在市里,难免低人一等。”
父亲的话戳中秦墨心中隐忧。搜索结果显示,借调人员普遍面临“在上工作,在下拿钱”的尴尬,福利待遇往往难以保障 。 更有人长期借调,最终却未能留下,返回原单位后物是人非 。
“爸,我明白。但我觉得,年轻人应该多历练。即使最后不能留在省里,这段经历对我也是一种提升。”秦墨试图让父亲安心。
秦志刚叹了口气,目光落在窗外自家经营红火的维修铺上:“你现在是大人了,自己拿主意。无论做什么决定,家里都支持你。”
深夜,秦墨独坐灯下,铺开信纸,开始罗列利弊:
去省城的优势:
- 更高平台,能参与省级政策制定
- 更广视野,接触前沿改革理念
- 潜在的发展空间,可能对全省改革产生更大影响
留在山阳的优势:
- 熟悉的环境,已建立的工作基础
- 实职岗位,有决策权
- 家庭和正在萌芽的感情关系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官场,不小心就升官了请大家收藏:(m.zuiaixs.net)官场,不小心就升官了醉爱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