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靖绣典》的刊印传习,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巨石,激起的涟漪层层扩散,遍及大靖绣艺界的每一个角落。
而在这股浩荡的文化春风中,最早沐浴其光、并迅速成长起来的,正是苏清辞倾注了无数心血的“巾帼绣院”及其培养出的首批弟子们。她们不仅是《绣典》最直接的受益者,更是将其中精髓消化吸收后,播撒向更广阔天地的种子。
时值深秋,巾帼绣院总院内的几株老枫树已红似烈火,与青瓦白墙相映成趣。院内却无半分萧瑟之气,反因各地纷至沓来的捷报与请柬,洋溢着一种收获的喜悦与蓬勃的朝气。
苏清辞坐于书房内,案头除却正在整理的《绣艺心悟》笔记外,还堆叠着数封来自不同州府的信件。她执起一封来自江南的信,展开细读,唇角不自觉便漾开了欣慰的笑意。
信是婉娘写来的。这位昔日因流言中伤而险些折翼的弟子,在经历风雨洗礼后,心志愈发坚韧,绣艺更是突飞猛进。她于去年以最优异的成绩自总院结业,并未选择留在京城或进入清辞绣坊,而是毅然向苏清辞请命,欲返回故乡苏州,开办巾帼绣院第一所江南分院。
“恩师尊鉴:弟子已于月前抵苏,幸得当地官府与绣业行会鼎力支持,分院址选定于城西寒山寺畔,临水而建,景致清幽,颇合教学……近日,《绣典》运抵,弟子日夜研读,尤与几位本地老师傅共析《技法师承卷》中苏绣精要,皆叹服其梳理之精当,收录之完备。弟子已依《绣典》体系,拟定分院课程纲要,除基础针法、纹样外,特设‘苏绣专精’与‘水域题材绣法’两科,旨在深挖本土特色,融会《绣典》通则……首批招收学员五十人,多为本地织户女子,亦有慕名而来的官家小姐,学风甚笃……”
字里行间,已褪去当年的青涩与惶惑,充满了独当一面的沉稳与开拓事业的锐气。苏清辞仿佛能看到,在那杏花烟雨的江南水乡,婉娘身着素雅学正服饰,立于明亮的学堂前,从容不迫地传授技艺,将《绣典》的智慧与苏绣的灵秀,一同播撒进那些江南女子的心田。她不仅是在办学,更是在为苏绣这一古老流派,注入来自总院的开放视野与系统方法论,使其传承更加有序,发展更具活力。
放下婉娘的信,她又拿起另一封来自蜀地的信笺。这是由春桃亲自执笔,详述了蜀中分院的近况。
春桃作为苏清辞的首徒与最信赖的臂助之一,本可安享总院副山长的尊荣。然而,在《绣典》成书、总院运作成熟后,她竟也主动请缨,前往绣风炽烈、竞争激烈的蜀地开疆拓土。信中,春桃的语气依旧带着她特有的爽利与务实:
“清辞姐如晤:蜀地分院诸事渐顺,多赖去岁来此交流的几位蜀绣大家帮衬。《绣典》一到,简直如同及时雨!那些老师傅们见了《纹样图谱卷》里收录的复杂‘锦纹’和《地域流派卷》中对蜀绣特色的精准剖析,再不敢小觑咱们分院。我现下将《绣典》定为必修,要求所有学员不仅学技法,更要懂源流、知变异。另外,我发现蜀地绣娘用色大胆,但有时失之协调,便特意开了‘高级色彩搭配’课,将您当年教的那些道理,与《绣典·用料甄选卷》结合着讲,效果极好!还有,我瞧着此地竹资源丰富,正琢磨着能否仿效织云部的思路,开发些竹丝绣线,若能成,也算咱分院一点特色……”
春桃没有拘泥于简单地复制总院模式,而是敏锐地结合蜀地特色与《绣典》理论,进行着因地制宜的创新。她以总院带来的系统性知识为根基,正试图在蜀绣这片沃土上,嫁接出新的枝芽。苏清辞仿佛能看到,在那麻辣鲜香的锦官城内,春桃操着一口略带北方口音的官话,与性格泼辣的蜀地绣娘们打成一片,将严谨的体系与奔放的创造力融为一体。
除了婉娘与春桃,其他早期弟子亦在各处崭露头角,将巾帼绣院的星火播撒四方。
出身岭南商贾之家的弟子碧荷,凭借着对市场敏锐的嗅觉和精湛的粤绣功底,在广州开设的分院,直接与“宝华坊”等大商号合作。开设“商务绣品设计与营销”特色课程,专门培养既懂技艺又懂经营的绣娘,使得分院甫一成立,便订单不断,学员未结业已被预订一空。
而一位曾受益于互助总会、性情坚毅的北方弟子素云,则选择回到了相对贫瘠的家乡北地重镇太原。她带来的不仅是绣艺,更是改变女子命运的希望。她开设的分院,门槛放得极低,甚至允许以绣品抵扣部分学费,重点传授《绣典》中整理的、适合北地毛麻原料的实用绣法,帮助当地女子掌握一技之长,贴补家用。虽起步艰难,却真正将绣艺的恩泽,惠及到了最需要它的底层女子。
就连远在西北的织云部,林秀在接到《绣典》后,也正式致信苏清辞,请求将她的学堂纳入“巾帼绣院”体系,成为西北分院。她承诺,将严格遵循总院的教学精神与《绣典》规范,同时保留并深化部落特色绣法的传授,成为连接中原与西域绣艺的桥梁。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绣染山河:大靖女先生请大家收藏:(m.zuiaixs.net)绣染山河:大靖女先生醉爱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