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境的秋天,天高云淡,日头明晃晃地挂在头顶,洒下金子般的光。风里带着干爽的草木气息,还有一种独属于丰收的、谷物成熟的醇厚香味,吸一口,五脏六腑都透着舒坦。
黑风岭山脚下,那几排由旧营房改造成的农业学校旁边,此刻是人声鼎沸,比赶大集还热闹。那片被精心划分成十小垄的试验田,成了所有人目光的焦点。往日里看起来平平无奇的黑土地,此刻像是被施了魔法,换上了灿烂夺目的金装。
沉甸甸的麦穗,一个个低垂着头,挤挤挨挨,麦秆被压得微微弯曲,随着微风泛起一层层金色的波浪,发出沙沙的轻响,像是在低声哼唱着丰收的小调。旁边的玉米更是精神,秆子壮实得像小伙子的腰杆,棒子饱满得撑破了绿中泛黄的外衣,有的甚至迫不及待地咧开了嘴,露出一排排金灿灿、密麻麻的“牙齿”,在阳光下闪着诱人的光泽。
农业学校的老郑和周福海,今天特意换上了干净的褂子,脸上洋溢着压不住的笑容。老郑推了推鼻梁上那副旧眼镜,镜片后面的眼睛眯成了一条缝,不住地打量着这片倾注了他和学生们无数心血的田地。周福海老汉则背着手,在田埂上踱步,脸上的皱纹都笑得舒展开了,像秋天绽放的菊花。他时不时蹲下身,用手轻轻捏捏一个麦穗,感受着那扎实饱满的颗粒感,嘴里喃喃自语:“好,好啊!这成色,没得说!”
二十几个学生,还有闻讯赶来的各村老乡、民兵代表,把试验田围了个水泄不通。大家伙儿伸着脖子看,眼睛里全是惊奇和期待。这试验田里的庄稼,长得确实比旁边普通田里的精壮一大截!
“乡亲们!同学们!咱们农业学校的试验田,今天开镰收割!”老郑清了清嗓子,声音因为激动而略微有些发颤,他挥舞着手臂,“咱们不光要收,还要收得明白!每一垄,种的啥,用的啥肥,啥种法,咱都门儿清!待会儿,咱们分垄收割,单独打场,单独称重!用实实在在的产量说话!”
“好!”底下响起一片叫好声和热烈的掌声。
周福海老汉接过话头,声音洪亮,带着老把式特有的底气:“对!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咱们这试验田,就是要看看,是老祖宗传下来的老法子管用,还是郑老师带来的新道理厉害,或者,是咱们这‘土洋结合’的法子最能生金疙瘩!”
随着他一声令下,早就摩拳擦掌的学生和老乡们立刻行动起来。会使用新式镰刀的用镰刀,习惯用传统弯刀的用弯刀,纷纷下了田。锋利的刀刃划过麦秆,发出“唰唰”的脆响,金色的麦浪一片片倒下,被整齐地捆扎起来。玉米地里,壮劳力们负责掰棒子,只听“咔嚓咔嚓”的声响,一个个沉甸甸的玉米棒子被掰下来,丢进身后的背篓里,很快就堆成了小山。
小石头也带着他们村民兵队的几个骨干来了,他看得格外仔细,不光看人家怎么收,还凑到堆放庄稼的地方,拿起不同的麦穗、玉米棒子对比着看。
“石头哥,你看这垄的麦穗,咋比旁边那垄的看起来壮实不少呢?”一个年轻民兵指着其中一垄问道。
小石头还没答话,旁边一个正在捆扎的学生抬起头,抹了把汗,自豪地解释道:“这垄啊,用的是郑老师从关内带来的新麦种,说是抗倒伏,耐旱!你再瞧那边那垄,是咱们本地老品种。那边几垄,施肥不一样,有下农家肥的,有下那点缴获的鬼子化肥的……郑老师和周大爷说了,这么比一比,谁好谁孬,一目了然!”
小石头若有所思地点点头,把这话牢牢记在心里。他这次来,就是带着任务来的,要把试验田里证实了的好法子,带回自己村里去。
收割、搬运、打场……整个场面热火朝天,汗水顺着人们的脸颊往下淌,但每个人都干劲十足,脸上洋溢着收获的喜悦。尤其是农业学校的学生们,看着自己亲手播种、间苗、施肥、除草的庄稼,如今变成了沉甸甸的粮食,那种成就感,简直无法用语言形容。
最激动人心的时刻终于到了——称重!
打谷场边上,早就摆好了大秤。学生们小心翼翼地把不同田垄打下来的粮食分别装进口袋,抬上秤。老郑拿着本子和笔,紧张地记录着每一个数字。周福海则在一旁盯着秤杆,确保分毫不差。周围的人群鸦雀无声,都屏住了呼吸,眼巴巴地看着那不断变化的秤星。
“第一垄,本地老品种,传统种法,亩产……二百三十斤!”“第二垄,新麦种,科学管理,亩产……四百五十斤!”“哗——”人群瞬间炸开了锅!足足多出了两百二十斤!这数字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了巨大的波澜!“老天爷!多出这么多?”“真的假的?没看错秤吧?”“俺滴个娘哎,这新麦种也太神了!”
惊叹声、议论声此起彼伏。老郑激动地推了推眼镜,声音提高了八度:“大家安静!安静!再看看玉米!”玉米的称重结果同样令人振奋。施用充分发酵的农家肥、采用合理密植的玉米,亩产达到了惊人的五百八十斤,颗粒饱满,色泽金黄。而对照田的玉米,亩产只有四百斤出头,而且籽粒明显干瘪一些。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怒踏山河请大家收藏:(m.zuiaixs.net)怒踏山河醉爱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