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意渐浓,北境的黑土地开始挣脱严寒的枷锁。积雪消融,汇成涓涓细流,滋润着蛰伏一冬的山林与田野。抗联根据地在经历了一连串的战斗与建设后,终于迎来了一段相对平稳的时期。然而,表面的平静之下,杨靖宇、陈青山等人深知,与日寇的较量是长期而艰苦的,不仅要靠勇气和意志,更要依靠不断的自我完善和适应能力。根据地的巩固与发展,离不开技术的支撑和创新,尤其是在通讯和医疗这两个至关重要的领域。
林晚秋的通讯帐篷里,气氛总是带着一种凝重的专注。几部电台是连接根据地与外界的生命线,但维持这条生命线运转的干电池,却成了最令人头疼的问题。缴获的日军电池数量有限,且型号杂乱,电量耗尽便成为废品。每次看到报务员王小草小心翼翼地计算着开机时间,生怕浪费一丝电量时,林晚秋的心都像被什么东西揪着。
“我们必须想办法自己解决电源问题。”一天傍晚,林晚秋对着摊开的电路图和一堆废旧电池零件,对前来讨论工作的陈青山说道,“电池就像电台的粮食,断了粮,我们再灵通的耳朵和嘴巴也得变成聋子瞎子。”
陈青山拿起一块沉重的废旧电池,掂了掂:“鬼子那边卡得紧,地下同志运送电池风险太大,成功率也低。你有什么想法?”
林晚秋走到帐篷门口,指着不远处传来哗哗水声的小溪:“你看那条溪流,水量不大,但四季不断,流速也够。我在想,能不能利用它的力量来发电?”
“水力发电?”陈青山眼睛一亮,但随即又皱起眉头,“听说大城市和鬼子的大据点才有那玩意,咱们一没机器二没技术,能行吗?”
“没机器,我们就自己造;没技术,我们就一点点摸索。”林晚秋的眼神里闪烁着不服输的光芒,“原理其实不复杂,水流推动轮子转动,带动磁石切割线圈,就能产生电流。我们需要做一个水轮,一个简单的发电机。”
这个大胆的想法得到了杨靖宇的大力支持。“晚秋同志这个想法好!因地制宜,自力更生!青山,你全力配合,需要什么人手材料,根据地优先保障!”杨靖宇深知稳定通讯对于指挥和情报的重要性,这无疑是打破封锁的一把钥匙。
于是,一场充满挑战的技术攻关开始了。陈青山从队伍里挑选了几名曾经做过木匠、铁匠的战士,组成了一个临时技术小组。林晚秋翻遍了有限的书籍资料,结合自己的物理知识,画出了简易的水轮和发电机示意图。
首先是要造一个水轮。战士们砍来坚韧的桦木和柞木,按照图纸尺寸,用斧头、锯子、凿子一点点地加工。没有金属轴承,就用硬度极高的柞木削制成轴,打磨光滑,再涂上收集来的动物油脂润滑。水轮的叶片角度经过反复调整,以确保能最大限度地利用水流冲击力。
然后将水轮架设到溪流的一处陡坎下。这第一步就困难重重。初春的溪水冰冷刺骨,战士们站在齐膝深的水中,固定木桩,安装水轮。湍急的水流几次冲垮了不稳固的支架。赵老根带着猎户们找来巨大的石块,巧妙地垒砌在周围,既加固了基础,又起到了导流和增加水压的作用。
最大的难点在于制造发电机。他们拆解了所有能找到的废旧电器——损坏的电台、缴获的日军手电筒、甚至是一些汽车零件。林晚秋小心翼翼地取出里面的磁铁和铜线圈,重新缠绕、组合。没有绝缘漆包线,就用棉纱反复浸渍桐油后包裹在铜丝上。每一个接头都要求极其精细,稍有不慎就会前功尽弃。
失败了一次又一次。不是水轮转速太慢带不动,就是线圈产生的电流微弱到几乎无法检测,要么就是连接处短路烧毁。有人开始怀疑,觉得这是在浪费时间,不如多去缴获些电池实在。
但林晚秋和陈青山没有放弃。林晚秋整夜整夜地演算、画图,思考问题所在。陈青山则带着战士们反复调试水轮的位置和叶片角度,改进传动结构。小石头和其他年轻战士成了最好的帮手,他们跑前跑后,传递工具,试验各种可能找到的材料。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一个夕阳染红天边的傍晚,经过又一次紧张的组装和调试后,林晚秋将两根导线小心翼翼地接上那台简陋得几乎可笑的发电机输出端,另一端连接着一个从废旧手电筒里拆下的小灯泡。
所有人的目光都紧紧盯着那颗小灯泡。水轮在溪流的推动下哗啦啦地转动着,通过皮带带动着发电机转子。起初,什么动静也没有。就在有人要叹气时,忽然,那小灯泡的灯丝极其微弱地、闪烁了一下,然后,它竟然持续地散发出了一丝昏黄但却稳定的光芒!
“亮了!亮了!”小石头第一个跳起来欢呼。
“成功了!我们成功了!”帐篷内外顿时爆发出雷鸣般的欢呼和掌声。战士们围着这微弱的光芒,像看着世界上最珍贵的宝藏,脸上洋溢着难以置信的喜悦和自豪。这光芒虽然微弱,却仿佛撕破了黑暗夜空的第一道闪电,代表着希望和突破。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怒踏山河请大家收藏:(m.zuiaixs.net)怒踏山河醉爱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