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仅扶苏暗自思忖,其他人也在质疑柴髙为何提出如此拙劣的主意,更奇怪的是他还自信满满地认为这是良策。
柴髙此刻也很无奈,毕竟这个时代无法实现机械化生产。
虽然农业不如现代发达,但可耕面积极大,足有三十亿亩,人均十几亩地。
若能用机械,必然事半功倍。
可惜目前能提升效率的手段有限,或许日后该设立专门研究科学的机构。
他曾听闻公输班造的木鸟可在天上飞数日,这不就是古代的无人机吗?但问题在于,农闲期仅有短短三个月,这似乎成了新政的漏洞。
“诸位是否认为我的建议不切实际?农闲时间太短了,对吗?”柴髙环视众人,“杜志先生问得很好,想必冯相和公子也有同样疑虑,觉得新政不如减徭役更优?”
此话一出,众人纷纷点头,连嬴政也陷入沉思。
横向对比,确实没有比减徭役更灵活的政策。
“中丞的办法完全舍弃了工程,只让役夫恢复粮食生产,虽能增产,却荒废了工程。
”有人附和道。
“公子与我们的看法一致,减徭役既能保障粮食,又能推进工程,难道中丞不认为这比全部遣散役夫更好吗?”
众人细细品味着其中的深意,渐渐意识到柴髙的提议确实比太子扶苏的方案更为周全。
诸位能有这样的见解很好,我们本就是在探讨不同策略的优劣,并非我的主张就一定正确。
看到各位如此殚精竭虑为大秦谋划,实乃陛下之福,朝廷之幸。
不过诸位可曾想过,若将三百万劳力遣返百万,剩余两百万个家庭能否撑到来年?
柴髙此言如惊雷乍响,令众人猛然醒悟。
确实,这一百万家庭固然得以保全,可另外两百万户恐怕仍难逃厄运。
倘若每年都有超百万家庭陷入绝境,大秦又能承受多少个百万的损失?长此以往,帝国终将被这个无底深渊吞噬。
扶苏闻言也不禁怔住,他未曾料到看似完美的计划背后竟暗藏如此巨大的隐患。
原以为简单可行的方案,竟存在这般致命的漏洞,实在令他哑然。
再者,遣返的百万劳力,真能养活整个大秦吗?柴髙的追问愈发犀利。
显然仅占三十分之一的人口,根本无力维系庞大帝国的运转。
扶苏仔细思量后不得不承认,自己当初确实疏忽了这个关键问题。
他仅是凭空设想,远不如柴髙这般精于筹算。
经我核算,三百万劳力加上辅助人员,完全能够承担供养全国的重任。
另外正如孟明杰所言,大秦的人口繁衍速度绝不能放缓。
在场众人会心一笑。
谁都明白,若仅保留百万劳力,新生人口根本抵不过自然减员。
这一连串发问令满朝文武默然。
这些看似无形的隐患,实则是影响国运的软刀子。
稍有不慎,导致大秦后继无人,那才真是贻笑大方。
接连被问住的扶苏无言以对。
他构思方案时确实忽略了这些关键因素,至少在这两点上完全未曾顾及。
准确地说,是未曾进行过周密计算。
他亲眼目睹柴髙的演算过程,也听到其与孟明杰的对话。
难怪这位中丞大人要通过询问他与孟明杰来获取原始数据,原来就是为了进行这些精密计算。
比如从孟明杰处得知全国耕地年产量可满足大秦三年之需后,立即推算出仅需三分之一人口即可保障全国一年的粮食供给。
若再加上家中剩余不足一半的普通劳力,以及他设想的提升生产力的器具,供养整个大秦并非难事。
此刻扶苏才深切体会到,有无周密计划的差距竟如此悬殊。
这两个问题令他心如空洞,仿佛毕生信念皆被击碎——难道这就是他曾经笃定能救国良策?如此明显的漏洞,为何昔日儒家恩师未能察觉?如今方知父皇当年为何断然否决。
或许父皇早看出这不过是纸上谈兵。
他侧目望向那个始终沉默的男人,对方眼中仍闪烁着思虑的微光。
真正的君主就该如此吧?不急于决断,只在关键时刻落下棋子。
可为何偏要从匈奴人那里寻解法?莫非积弱的大秦还要强攻匈奴?忆及在蒙恬帐下任参赞时,那位将军曾叹息:即便全盛时期的大秦,也不过与匈奴战成平手。
如今终于明白蒙恬多年只守不攻的深意。
在这位将军心中,善射的秦军与精于骑射的胡人从来不等同。
离塞那日,蒙恬亲自相送时坦言:若大秦不能自强,匈奴终成心腹大患。
他们的游击战术,正是我军箭阵天敌。
他亲眼见证过:匈奴骑兵总能在秦军箭程外抢先发箭,借马速游弋于致命距离之外。
守军只能倚仗城墙与重盾勉强自保,却不敢贸然追击——那些来去如风的胡马,总让秦军铁骑望尘兴叹。
匈奴人常为此讥笑秦马驽钝。
虽如此,蒙恬仍设计过几次围歼,令劫掠者付出鲜血代价。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大秦:穿越成徭役,献药封丞相请大家收藏:(m.zuiaixs.net)大秦:穿越成徭役,献药封丞相醉爱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