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皇帝以无声的方式彰显此人的重要性,他们自然不会不识趣地触怒龙颜。
随着群臣的欢呼,庄严的仪式缓缓展开。
率先响起的并非宫廷雅乐,而是雄浑悲壮的战鼓声。
柴髙虽对此安排略有不解,但转念便明白这是对军方的特殊礼遇——毕竟这江山是将士们用鲜血打下来的,而即将推行的新政更需要军方鼎力支持。
秦人素来崇尚军功,虽然眼下战事渐息,但边疆仍有无数建功立业的机会等待着这些铁血男儿。
随后举行的祭典上,宰杀牛马以告天地,紧接着便是柴髙的重要讲话。
他深谙其中深意,这正是向始皇帝表忠心的绝佳时机。
自那日御辇中的密谈后,柴髙与始皇帝的关系已非寻常君臣可比。
这种突如其来的转变让他自己也颇感意外,但有了这层特殊关系,日后行事自然便利许多。
最后在群臣山呼 ** 声中,始皇帝勉励众人后起驾回宫。
此时的中丞府却是另一番景象。
从府门到议事厅,各处要道皆有禁军把守。
这并非始皇帝对柴髙有所猜忌,而是特意加强的安保措施。
留下的官员们心知肚明,眼前这位中丞大人可是直接决定他们仕途的关键人物。
就连军方派来的羽林军都凝神聆听这位新晋中丞的训示。
对他们而言,新政中诸多条款同样惠及军人家庭——毕竟不是每个秦人都家财万贯,这些行伍之人的亲眷也能享受到新法带来的实惠。
这支驻守咸阳的羽林军乃禁军精锐,他们头戴标志性翎羽盔,身披玄色铁甲,威风凛凛。
作为拱卫京畿的王牌之师,其战斗力堪称大秦之最。
送走始皇帝后,柴髙立即召集属下部署后续工作。
还请柴大人明示下一步的施政方略。
众人恭敬请示道。
议事厅内二十四名官员肃然起立。
柴信对此毫不怯场,毕竟他曾在始皇帝面前都能从容应对,眼前这些学识远不如自己的官员更不在话下。
作为现代大学生,他深知领导大秦改革并不比担任现代村长困难多少。
况且当朝最有权势者是他的后盾,最坏的结果无非是再次被贬去修长城罢了。
真正有能力的人从不会被虚名所惧。
柴信稳步走向主位,目光扫过众人,他坚信能让这些人与自己并肩前行。
本官奉皇命修订律法,现颁布首条法令《大秦令》。
此令为大秦根本 ** ,所有律令不得与之相悖,违者无效。
第二,《大秦令》生效之日起,废除连坐制度。
因连坐羁押者即刻释放。
各府县需选派贤才向百姓宣讲新法。
蒙志率领禁军抬出成捆帛书——这是柴信召集咸阳所有文书连日赶制的成果。
看着堆积如山的帛书,柴信深切体会到科技的重要。
若用竹简,恐怕要堆积成山。
各州特使听令,务必将军士五百人护送《大秦令》至辖地,延误者以渎职论处。
谨遵中丞之命。
众官齐声应诺。
此刻柴信已在盘算造纸术与活字印刷的推行计划,这些技术将彻底改变知识传播的方式。
三十六郡皆遣特使赴京,咸阳驻军调拨近两万精锐分赴各地。
如此大规模的兵马调度,犹如惊雷骤响,引得民间议论纷纷。
百姓虽知此番调兵是为推行新律,却更关心这《大秦令》能施行多久。
此乃商君变法后首次颁行全国之法典,朝堂之上除中丞柴髙外,连蒙志这般重臣也难窥全貌。
众人仅知连坐旧制已废,其余条款皆如雾里看花。
柴髙执笔批阅奏章时不禁感慨:若在后世,这般律令不出片刻便能传遍天下。
然当今之世,纵有鸿鹄之志,亦需静待东风。
好在立法乃百年大计,倒也不必争此朝夕。
为求效率,柴髙将法典誊抄之事分作流水工序。
誊写官吏各司其职,每人仅知片段条文。
待众臣领到装帧成册的《大秦令》时,皆迫不及待展卷细读。
条文虽字字分明,众臣却多有困惑之处。
若叫后世之人来看,怕是一眼便知此律脱胎于现代法典。
柴髙以毕生所学铸就此律,既要变法,便当摧枯拉朽。
凡不损国本者,皆可破旧立新。
然《大秦令》绝非简单照搬。
古今之世如隔云泥,公有制与私有制之别,恰似泾渭分明。
这部承载着柴髙心血的法典,终将在华夏大地上刻下崭新的印记。
法律的核心在于体现统治阶层的意志,是国家权力的重要工具。
在《大秦令》中,柴髙决心为大秦百姓确立一套公正的准则,让他们明白何谓真正的大秦。
这些律法条款是否合理,最终将由民众检验。
尽管难免存在疏漏,但通过不断审视,终将找到最优解。
柴髙并非直接赋予大秦人绝对的公平,而是阐明一个事实:作为大秦子民,他们享有国家赋予的独特权利。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大秦:穿越成徭役,献药封丞相请大家收藏:(m.zuiaixs.net)大秦:穿越成徭役,献药封丞相醉爱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