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蓝的解释,理性、客观,甚至带着一种前瞻性的乐观。她试图将这次事故重新定义为融合进程中的一个有价值的“案例”,而非一场失败的“灾难”。
然而,情感的海洋,从不轻易遵循理性的航道。
尽管调查结果确凿,尽管张蓝的解释合情合理,但恐慌的情绪一旦被点燃,便难以轻易熄灭。
在空间站的公共网络论坛上,充斥着各种言论:
“说得轻巧!‘阵痛’?这次是砸了雕塑,下次万一砸的是生命维持系统呢?”
“谁能保证那液态金属的‘异常活跃’真的只是意外?机器人的东西,内部逻辑谁能完全搞清楚?”
“他们当然冷静,东西坏了再做一个就是了,他们理解我们当时的恐惧吗?”
“合作?融合?连个雕塑都搞不定,谈何容易!”
许多人类居民,尤其是亲历了坍塌瞬间惊魂一幕的参观者,依然心有余悸。他们脑海中反复回放的,不是枯燥的材料系数,而是那轰然倒塌的巨响、四处飞溅的电火花、以及瞬间充斥心头的死亡威胁感。这种源自本能的恐惧,远远超过了理性分析的说服力。
他们看待身边机器人同伴的眼神,也悄然发生了变化。以往或许只是觉得它们高效、可靠,此刻却多了一层难以言说的隔阂与警惕。机器人们依旧恪尽职守,维持秩序,提供服务,但它们那缺乏明显情感反馈的“冷静”,在此刻一些人眼中,却被解读为“冷漠”甚至“可疑”。
甚至有一部分声音,开始质疑整个“星桥”艺术展的意义,认为这种强行将不同文明元素糅合在一起的做法,本身就是一种“不自然”和“冒险”。
张蓝那“技术阵痛”的解释,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加深了部分人的忧虑——如果融合注定要伴随如此这般的“阵痛”,那么未来究竟还有多少未知的风险在等待着他们?
真相,已然大白。
误解,却深植人心。
江少鹏在居舱内,看着网络上纷杂的言论,轻轻叹了口气。他理解张蓝的初衷,也完全认同调查结论。但他更清楚,要消除那瞬间崩塌所引发的信任危机,需要的不仅仅是清晰的技术报告和理性的呼吁,更需要时间,需要更多成功的、正面的共同经历,去一点点冲刷掉恐惧的印记,去重新积累那脆弱而宝贵的信任。
星桥的融合之路,注定是一条需要同时跨越技术鸿沟与情感天堑的漫长征途。这一次的“雕塑坍塌”事件,如同一面镜子,清晰地映照出了这条道路的复杂与艰难。光辉的理想之下,阴影依旧顽固,信任的建立,远非一蹴而就。
喜欢星桥守望请大家收藏:(m.zuiaixs.net)星桥守望醉爱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