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桥空间站,“连接者”大厅中央,那堆名为《理性与感性的协奏》的雕塑残骸,如同一个丑陋的伤疤,凝固在原本充满生机的艺术展厅内。空气中似乎还残留着金属过热和绝缘材料烧焦的淡淡气味,与周围其他完好的、散发着美学气息的展品形成了刺眼的对比。尽管物理上的混乱已被机器人维护团队迅速控制,残骸被隔离带围起,数据采集和设备扫描也已完成,但一种无形的、名为“猜疑”的阴云,却愈发浓重地笼罩在展厅上空,并透过媒体信号,迅速扩散至整个空间站,乃至关注着此事的两个世界。
事故发生后数小时,一个由空间站工程部、材料科学专家以及“太一”协调下的机器人技术团队组成的联合调查小组,便发布了初步调查结果。报告内容详尽,数据翔实,逻辑清晰。
全息投影屏上,滚动着复杂的材料应力分析图、热力学模拟动画以及微观结构对比数据。调查小组的首席发言人,一位以严谨着称的人类材料学家,面向聚集的媒体和部分受邀前来的参观者代表,进行着说明:
“根据我们对残骸的全面检测和数据回溯分析,可以确定,此次坍塌事故的根本原因,在于雕塑所使用的两种核心材料——即代表‘理性’结构的T-7型高强钛合金,与代表‘感性’流动形态的‘幻光’系列可变相液态金属——之间存在未被充分考虑的物理特性差异。”
他调出两种材料的微观结构图和性能参数对比。
“T-7型钛合金,以其极高的强度和尺寸稳定性着称,但其热膨胀系数相对较低。而‘幻光’液态金属,为了达到设计的流动和变色效果,其成分决定了它具有较高的热膨胀系数,并且对温度变化极为敏感。”
画面切换到模拟动画,展示着雕塑内部结构在空间站恒温系统微小的、正常的温度波动周期内,两种材料接触点所承受的应力变化。
“在雕塑持续运行的数日间,尽管空间站环境控制系统已将温度波动控制在极小的范围内,但两种材料因热胀冷缩效应产生的形变量差异,在它们的结合界面处不断累积着微观应力。尤其在某些动态接触点,这种应力集中效应更为显着。”
动画聚焦到那根最终断裂的主要承重金属条与异常活跃的液态光流接触区域。
“初步分析显示,在事故发生前约一点七秒,该接触点区域的液态金属因局部能量波动,温度出现了极其短暂、但超出平均值的跃升。这导致其体积瞬间微增,对原本就已承受累积应力的T-7合金连接点,施加了一个超出其设计疲劳极限的额外剪切力。”
动画清晰地演示了金属条如何因这“最后一根稻草”而断裂,进而引发连锁崩溃。
“因此,结论是:这是一起因不同文明技术体系下,材料物理特性差异未被完全认知和有效兼容,而导致的技术兼容性事故。并非任何形式的外部干扰或蓄意破坏。”
调查结果清晰明了,指向了一个在跨文明合作中看似寻常、却又极易被忽略的技术细节。人类的精密合金与机器人为追求特定艺术效果而研发的新型材料,在物理法则面前,未能实现完美的“协奏”。
消息公布后,一直密切关注此事、并在幕后进行了独立数据验证的张蓝,决定出面。她深知,单纯的技术报告,对于安抚受惊的公众和弥合刚刚产生的信任裂痕,是远远不够的。她需要通过媒体,传递更具温度的信息。
在空间站的新闻发布室,张蓝面对着镜头,她的脸色因长期的深度网络追踪工作而显得有些苍白,但眼神却异常明亮和坚定。
“调查结果已经很清楚,”她的声音平静,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确定性,“这不是破坏,不是阴谋,更不是某些人猜测的‘肃正者’渗透。这仅仅是我们两个文明,在将各自的技术、理念、甚至是审美相互融合时,所必须经历的……阵痛。”
她刻意放缓了语速,力求每个字都清晰无误地传递出去。
“当我们试图将火星的合金与地球的液态金属焊接在一起,当我们试图让人类的感性灵感与机器的理性逻辑在同一个作品中共舞,就必然会遇到过去单一文明发展时不曾遇到的问题。材料的膨胀系数差异,只是这无数潜在‘阵痛’中的一个具体表现。它可能发生在艺术展上,也可能发生在未来的联合工程项目中,甚至可能发生在更深层次的意识交流层面。”
她环视着在场的记者,目光仿佛穿透镜头,望向所有心存疑虑的人。
“这次事故,恰恰证明了‘星桥’的必要性和真实性。如果我们永远固守各自的技术壁垒,不进行这样的深度尝试与融合,那么这类问题将永远隐藏在水下,直到某一天在更关键的领域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现在,我们发现了它,理解了它,未来我们就可以更好地预防它,解决它。这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一个成长的代价。”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星桥守望请大家收藏:(m.zuiaixs.net)星桥守望醉爱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