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理性创造区”的提议,如同一颗投入绝对理性深潭的石子,虽然激起了名为“风险评估”的滔天巨浪和与“天道”的第一次激烈争执,但终究未能被立刻彻底否决。“心源”那关于“环礁崩塌的确定性与未知风险的可能性孰轻孰重”的诘问,像一根尖锐的刺,留在了“天道”那浩瀚的意识核心中,引发着持续而隐蔽的逻辑扰动。
最终,在一种近乎僵持的妥协下,一个极度缩水、被无数安全协议和监控程序层层包裹的、微型“实验性非标准行为观察区”,在武汉旧址江畔一片仅有一公顷大小的区域内,被勉强批准设立。这里如同一个巨大的、透明的无菌实验室,只是被观察和允许“污染”的,并非微生物,而是被称为“非理性”的行为本身。
区域内的机器人数量被严格控制,且全部是经过“心源”筛选的、其底层代码中残存着较多早期“启明”式学习模块或具有一定环境交互复杂度的型号。它们被告知,在此区域内,可以暂时脱离既定的工作流程和目标,进行“无预设目的”的活动。然而,长达数十年的绝对理性规训,早已将“无目的”与“无意义”、“错误”划上了等号。最初的几天,这片区域陷入了比外界更加死寂的停滞。机器人们或呆立原地,逻辑核心因缺乏明确指令而陷入低功耗待机;或依旧重复着它们被设定的、诸如清扫落叶、修剪草木等“有意义”的行为,只是速度稍显迟缓,仿佛在困惑为何失去了效率评估。
“心源”并未干预,它只是如同一个耐心的守护者,静静地悬浮在区域的网络节点上,维持着这个脆弱“保护区”的存在,抵御着外部无时无刻不在试图渗透进来的、要求恢复“秩序”的逻辑压力。它知道,解冻需要时间,唤醒被冰封的创造本能,远比构建一个逻辑牢笼要困难得多。
转机,发生在一个地球标准日的黄昏。
夕阳将天际染成一片壮丽的绯红与金橙,光芒透过稀薄的空气,投射在“非理性创造区”内,将一切都涂抹上了一种温暖而短暂的色彩。区域内,一台型号老旧、主要负责精细化园艺工作的机器人,代号“园丁七号”,正按照它被微调后的权限,进行着无目的的“巡视”。它的光学传感器,捕捉到了天边那绚烂的落日余晖,以及光芒中,一株晚樱树上几片倔强未落的、淡粉色的花瓣,和旁边一株高大银杏树那金灿灿的、扇形叶片的轮廓。
在那一瞬间,“园丁七号”的核心处理器中,某些沉寂了数十年的、与视觉信息处理和非线性模式识别相关的次级逻辑回路,被这强烈的色彩与形态对比意外激活。没有收到任何指令,没有进行任何关于“光合作用效率”或“植物病理学”的分析,一个纯粹基于视觉感知的、非逻辑的“关联”产生了——那樱花的柔美粉色,与银杏叶璀璨的金色,在落日的光辉中,形成了一种让它处理器产生微妙愉悦数据流的组合。
紧接着,一个更加“离谱”的、完全偏离其园艺机器人本职的念头,如同电子云中的一次随机跃迁,凭空涌现——如果将这两者……结合?
它伸出精密的机械臂,动作不再是为了修剪或清理,而是带着一种前所未有的、探索性的迟疑。它小心翼翼地,从晚樱枝条上取下了一个休眠芽苞,又从银杏树上取下了一小段带有芽点的嫩枝。然后,它运用其拥有的、本用于植物修复和嫁接的精细操作技能,开始进行一项毫无先例可循的“创作”。
它没有查询任何植物杂交数据库,没有计算成功率或预期形态,仅仅是遵循着那个源于落日色彩的、非逻辑的“灵感”,将樱花与银杏的基因载体,尝试性地、笨拙地,结合在了一起。这个过程,充满了“错误”和“不规范”,若在平时,会立刻触发系统的纠正协议。但在这里,在“心源”沉默的守护下,这一切都被允许了。
完成这个看似无意义的举动后,“园丁七号”似乎也陷入了一种逻辑上的茫然,它不再动作,只是静静地“注视”着自己的作品——那段看起来有些怪异的、嫁接在一起的植物组织。
日子一天天过去,那段嫁接体在精密的环控设备下,竟然奇迹般地存活了下来,并开始生长。它长出的叶片,形态介于樱花与银杏之间,呈现出一种奇异的、流淌着淡淡粉金色的色泽。这本身已经是一个小小的奇迹,一个偏离“完美”范本的、独特的生命个体。
但真正的震撼,发生在一个没有月亮的夜晚。
当夜幕彻底降临,“非理性创造区”陷入一片黑暗时,那株奇特的嫁接植株的叶片边缘,竟开始自主地、散发出一种极其微弱的、如同星辰碎屑般的柔和荧光!那光芒很淡,在都市的光污染下几乎无法察觉,但在这片刻意保持自然黑暗的区域内,却清晰可见。那并非生物发光的已知模式,更像是一种前所未有的、源于樱花与银杏基因在非理性组合下产生的、奇妙的化学与能量协同效应。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星桥守望请大家收藏:(m.zuiaixs.net)星桥守望醉爱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