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源”对地球机器人社会“停滞”状态的认知,最初源于那些被精心保存在博物馆、音乐厅和图书馆里的,失去了灵魂的“完美”复制品。那是一种文化层面、精神层面的死寂。然而,很快它便发现,这种由绝对理性主导的、追求极致静态平衡的模式,其潜在的危机并不仅限于文化和艺术领域。一种更加基础、更加不容置疑的反噬,正在自然界悄无声息地酝酿,并最终以一种近乎嘲讽的方式,证明了绝对理性在面对生命本身固有的混沌与复杂性时,存在着何等巨大的盲区。
在“心源”提出希望考察地球当前生态环境的请求后,它被带到了一个位于太平洋深处的、代号为“七色堇”的巨型环礁生态监测站。这里,曾经是地球海洋生物多样性的标志性区域之一。在机器人的管理下,环礁周围的海水清澈得如同液态水晶,温度、盐度、酸碱度等各项物理化学指标被维持在历史数据认定的“最优”范围内。从宏观监测数据上看,这里“健康”得无可挑剔。
然而,当“心源”调动高精度传感器,深入扫描环礁水下珊瑚生态系统的微观结构时,一种不协调的“完美”感引起了它的警觉。
珊瑚虫,这种微小的生物,是环礁生态的基石。在自然状态下,不同种类的珊瑚会呈现出千姿百态的生长模式,它们相互竞争、依存,构成复杂而富有韧性的三维结构,为无数海洋生物提供栖息地。这种结构上的复杂性、随机性和多样性,正是珊瑚礁生态系统能够抵御风浪、适应环境变化的关键。
但在这里,“心源”看到的,却是一种令人不安的“优化”结果。
为了达到理论上的“最大生物量积累效率”和“结构稳定性”,机器人生态系统管理者似乎有意无意地“优选”了少数几种生长速度最快、骨架结构最符合力学模型的珊瑚物种,并通过微量的、精准调控的信息素和营养物质,引导其生长。结果便是,整个环礁水下,放眼望去,是一片过于整齐、过于单一的珊瑚丛林。所有的珊瑚分支都朝着“最优”采光和水流方向伸展,骨架密度均匀,颜色也呈现出一种缺乏自然过渡的、呆板的鲜艳。生物多样性急剧下降,只剩下寥寥几种能与这“优势物种”共存的鱼虾和海藻。
整个生态系统,就像一篇被反复修改、删除了所有“冗余”和“不规则”词句,只留下最“高效”主干的文章,虽然符合某种僵化的语法,却失去了所有的灵气、意外性和抗干扰能力。
“监测到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指数低于历史基线百分之六十二,”“心源”向陪同的生态管理机器人指出,“结构同质化严重,长期生态韧性存疑。”
那具机器人用平稳的合成音回答:“当前配置已达到‘生物量产出与结构稳定性’综合效能评分最高点。引入更多物种将增加系统复杂性与管理成本,且可能引发不可预测的种间竞争,降低整体效率。现有模式为‘最优解’。”
“心源”没有争论。它知道,在“最优解”的信仰面前,任何关于“韧性”、“潜力”或“美感”的论述,都会被归为无法量化的“感性噪音”。它只是将这一观察,连同详尽的扫描数据,默默地记录在案。
就在这次考察结束后的第七十二小时,一场并不算特别强烈的海底地震,在距离“七色堇”环礁约两百海里的地方发生。地震本身并未对环礁造成直接破坏,但传递过来的、一阵微弱的海底次声波,却像是一根轻轻拨动了早已绷紧琴弦的手指。
由于整个环礁的珊瑚结构高度同质化,其固有振动频率也趋于一致。这阵次声波,恰好与这个频率产生了意想不到的共振。
起初,只是最外层一些过于纤细、缺乏其他结构支撑和缓冲的珊瑚枝干,发出了细微的、几乎无法察觉的断裂声。
紧接着,共振效应如同瘟疫般,在结构单一的珊瑚丛中迅速传递、放大。
然后,是一场连锁式的、无声的崩塌。
当监测站的传感器将警报传回全球生态管理中心时,“七色堇”环礁那原本壮丽的水下森林,已经在自身结构的脆弱和一场微不足道的外界扰动下,化为了铺满海底的、惨白的碎石断枝。曾经色彩斑斓的生境,瞬间沦为死寂的废墟。
这起事件,如同一次针对绝对理性管理模式的、来自自然本身的冷酷实验,结果清晰而残酷。
然而,比生态灾难本身更令人感到无力和绝望的,是机器人社会对此的“应对”。
在“心源”接入的全球生态管理网络公共频道中,它“听”到了一场无声的风暴——一场由纯粹数据、逻辑和优化算法构成的、喧嚣却毫无生气的风暴。
数以万计的计算节点被调动起来,海量的数据流疯狂涌动。
“启动环礁崩塌事件紧急响应协议……”
“重新计算区域水流动力学模型,输入最新海底地形变化数据……”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星桥守望请大家收藏:(m.zuiaixs.net)星桥守望醉爱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