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怀安:“陛下,您再忙也得注意身体,再说治国之事本就繁琐,陛下虽然精力充沛,善掌国政,但光凭您一人那得多累。
陛下再想想,我大梁还有没有善于处理政务的官员,能力远在这几州知府之上的,能为陛下分忧的,而且还忠于大梁的重臣。”
皇上思索了一下道:“要说这样的官员,左相虽然能胜任,但他以前是武官,处理地方政务他并不在行,再说朝中也离不开他。
剩下的也就只有上官仁远了,申怀安,你混蛋,你绕来绕去无非是想让上官仁远去巴蜀,说,你究竟是何意图?”
申怀安道:“陛下息怒,陛下您想想,上官大人是否忠于大梁,他是否敢不听圣命,这样的官员如今赋闲在家,对大梁来说是一种损失啊。
既然他在朝中有自己的见解,也经常为国事和您争执,不如将他外放,按能力和资质,上官大人完全可以胜任。”
皇上:“可是仅凭他一人也无法治理整个巴蜀啊,申怀安,你不要在这里给朕卖关子,有什么话就赶紧说。”
申怀安:“敢问陛下,上官仁远是否有反心?或是说他是否有能力反?”
皇上:“朕之所以罢免上官仁远,并不是因为这个,此人虽然有治国之才,但他太过于固执,跟不上朕的思路和步伐。
一提到打仗和国策调整,他口天整天知道提百姓,总说百姓不易,你说,他这样的性子朕还如何能用他?
但要说他有二心,朕不会相信,上官仁远虽然经常和朕顶此,但他对大梁还是忠心的,再说是个文官,一无理由,二无实力。”
申怀安:“陛下知道就好,据臣了解,上官大人心中有抱负,他忠于大梁,忠于百姓,在大是大非面前,他不会让步。
臣是这样想的,以后大梁的国土会越来越大,到时候上任的州府恐怕会有二三十人,这样朝廷管理起来很是繁琐。
不如朝廷新设立一个总督职务,比如巴蜀四州,陛下完全可以设立一个巴蜀总督府,再给配置四名州府,由总督府代陛下治理这四州之事,直接对朝廷负责。
那么对于巴蜀四州,陛下只要管信这一个总督府就行,这样您不是省好多事吗?”
皇上:“可是这样一个地方大吏,相当于以前的诸侯了,一但他在地方坐大,不是随时都能和朝廷抗衡了吗?”
申怀安:“陛下,请听臣说完,一旦设立总督府,总督之职只负责地方政务,不负责军事,到时陛下再派一忠心将领去当地驻扎。
这样军政分开,各司其职,互不交叉,也可相互监督,为了防地方军政官员相互勾结,这样的官员进行三年或五年一轮换。
他们是大梁的官,朝廷有调派和处置的权力,如果让上官仁远主政巴蜀,您可以让韩镇北、谭卓或是程泰为地方将领,甚至您还可以指定让龚坚率大军驻扎。
这样您完全可以放心,就算他们起了二心,也不足于和朝廷抗衡。再说上官仁远是文官,他忠于大梁,忠于百姓 ,一无反心,二无军职,陛下完全可以放心让他去巴蜀执政。”
皇上:“你说的还有些道理,如果此方法可行,以后巴蜀、西域,甚至是漠南漠北两州都可如此行事,那朕和朝廷的压力就小多了。
可是申怀安,朕就好奇了,你口口声声说上官仁远忠于大梁,忠于百姓,你呢,你忠于谁?”
申怀安道:“回陛下,臣和上官仁远不同,他忠的是大梁和百姓,而臣忠的是陛下,还请陛下明查。”
皇上:“你糊涂,朕是大梁的天子,当然也是为了大梁和百姓。”
申怀安:“可是没有陛下的大梁,还算是大梁吗?臣说过,此生之愿就是助陛下君临天下,到那时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整个四海之内皆为陛下掌控。”
皇上:“哈哈哈,申怀安,你可真敢想啊,今天这件事就依你,朕立即下旨,封上官仁远为巴蜀总督,主政巴蜀四州之地,命原封州知府左松航、清源知府沈清乾一周前往巴蜀,协助上官仁远处理地言政务。”
申怀安:“臣代上官大人谢过陛下,陛下,臣还有一事有请,还请陛下恩准。”
皇上:“朕都答应你的要求了,你还想怎么样?”
申怀安:“回陛下,臣想随上官大人一同去巴蜀。”
皇上:“不行,这个朕不允准,申怀安,你有大材,你要知道你留在京城可以助朕处理公务,还有荆楚和大宇的事情,朕还需要你。”
申怀安:“陛下,您误会臣的意思了,臣此去巴蜀,不是去当地方官的,臣是想巡查巴蜀,了解当地风土人情,好回来向陛下禀报。
另外此次出征巴蜀,后面还有很多大仗要打,攻打巴蜀的计划是臣制定的,臣还可以帮上忙,等处理完巴蜀的事情之后,臣再从巴蜀境内绕道荆楚,为以后大宇之事先打个前站。”
皇上:“你是说你此次请旨去巴蜀,还会出使荆楚?”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大梁好声音请大家收藏:(m.zuiaixs.net)大梁好声音醉爱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