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当家于勇绍和二当家于海辰,是我结拜的大哥二哥。
他们还有山中的其它人都在灵山,不光如此,他们在潼州的家人。
我都已接到灵山,这个童亮可以证明。到现在你应该可以相信我的真心。”
童知俊:“原来如此,关了大半年了,外面的事物我一切不知。
申公子话都说到这个份上了,我也就实话实说了。”
童知俊将此案的疑点都说了出来:
原来平阳去年大丰收,童知俊在还清了山上的借粮后,还筹齐了朝廷的赋税。
就在准备向朝廷送税银时,一夜之间这些银子全都不翼而飞。
而且县衙的几个捕快也全都音讯全无。
此事童知俊原本准备去追回赋税,而后再向朝廷请罪。
可这消息在次日很快就传到了京城。
接下来朝廷下旨让清源知府杨仲贤先将童知俊捉拿入狱,并派专人立即押送京城。
据童知俊在入狱前查到的线索,此事可能与清源莫家有关。
而且还有可能牵扯到潼州。
后清源知府和上官仁远全力运作,这才只判罚了他一人,保全了家人。
听到这里,申怀安就大概知晓了案件的整个经过。
其实整个案件并不复杂,只是牵扯到了潼州,朝廷不得不谨慎。
并没有深查追究,而是草草了事。
而没想到的是,潼州为了引起平阳之乱,给童知俊设了个局。
而凭童知俊一个县令的身份,根本对付不了莫家的势力,而且后面还有潼州辰王的影子。
真是好计策啊,此一是试探朝廷的态度。
二是以解童知俊纵容和收留大当家于勇绍之恨。
三是引出平阳匪患,让朝廷动起刀兵。
这样潼州与平阳接壤,从地利上可收渔翁之利。
从这一点上来看,大哥于勇绍在逃往平阳前,在潼州不只是杀了贪墨抚恤的县令。
肯定还犯有其它的事,而且事情不小。
不然一个小小的土匪,竟让一个藩王如此惦记。
可辰王没想到的时,他出的招,朝廷并没有太大的回响。
朝廷只是关押了童知俊,一没表明对潼州的态度。
二没出兵剿匪,三没牵连童知俊的家人。
只是在案件结束后,年底让上官仁远去了趟清源,而上官仁远并没有去平阳。
这个是在向潼州表明,你所做的事朝廷心知肚名。
你若安好,相安无事,不要再来试探朝廷的底线。
申怀安心想,朝廷和辰王都不是省油的灯,都是做局的高手。
在钦佩童知俊识大义的同时,也知晓朝廷的软弱,这其中也可能有上官仁远的主张。
若不是长公主的执念,皇上未必赞成削藩,同时也感慨朝廷对匈奴的态度。
在大梁,长公主和左相龚少文一直主张对匈奴征战,可皇上和上官仁远确一直摇摆不定。
还有远在边关的安国公韩墨,他镇守边关多年,按道理他是最希望和匈奴主战的。
虽然他手握重兵,战功显赫,但貌似他也认同朝廷对匈奴的策略。
还有就是长公主虽主战,却亲信主和的上官仁远,这让申怀安甚感疑惑。
这应该不只是朝廷的党争,肯定还有其它不为人知的细节。
还是上官仁远说的对,在京城关系错综复杂,一不小心,可能万劫不复。
申怀安这才知道,皇上、长公主、上官仁远和左相龚少文。
虽然政见不和,但总时能保证朝堂的平衡,谁也不会去打破这种微妙的关系。
可皇上究竟是何心思,没有人知道,也没有人去揣测。
一入宫门深似海,申怀安算是明白了,自己在这些人面前不过是个跳梁小丑。
要不是上官仁远的提醒和童知俊的案件,他总以为自己很抢手,没想到他只不过是个马前卒。
朝廷如此内耗,什么时候大梁才有出头之日。
算了,来都来了,总不能白来一趟,走一步算一步吧。
申怀安想到这里,对童知俊深深鞠了一躬,安抚了一番就离开了监牢。
一行回到家,童亮突然朝申怀安跪了下来。
“恩师,今天能见到家父,全是公子的帮助。童亮在此谢过。”
“童亮,何故如此,只是举手之劳。童大人以后能不能出来,我也不有把握。
再说你已拜我门下,这些是我应该做的,你不必如此。”
申怀安说完准备扶童亮起身,而童亮却再次磕了几个头才起。
喜欢大梁好声音请大家收藏:(m.zuiaixs.net)大梁好声音醉爱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