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光靠你们学到的知识是不行的,必须揣摩整个案件过程。
这也是行中知,知中行,方能笃行致远。”
申怀安这样简单的描述,众人才算有的听懂了他想表达的意思。
阮天林起身拱手道:“申公子,此道理太过于深奥,不过刚才这到一说,在下像是明白了几分。
方知读书的意义。在下受教了。”
申怀安回应道:“阮公子,这些道理并不是我说的,都是在书里学到的。
只是加以了分析及应用,进而进行总结。
身为读书人,自当学以致用,这样才能使我大梁立于不败之地。
而不是只知不行,或只行不知。”
这时顾倾言起身问道:“申公子,如此道理如果都付于行动,我大梁定会复兴。
但为何边塞之患持续了数年,一直没有得到缓解。你的这些学说能否解决此问题?”
申怀安:“顾公子,匈奴之祸并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解决的。
这需要我大梁上下齐心,举全国之力,强化农工商的作用,充实国库,革新武器。
而后训练兵士,强其战力,创新战术。
另前方将士要报有必死决心,视死如归之气势,方能解决边塞之患。
同时还需要我大梁学子,学成之后,以你们的知识辅助农、工、商等各个领域。
使百业兴旺,向前发展才行。”
朱副院长:“哼,一派胡言,申怀安,虽然你刚才的见解本夫子有些还认同。
但对于胡人,我们不应该穷兵黩武,而应该对其进行教化,让其学习圣人之言。
我大梁中原千年文化,定会使其臣服。而不是以战止战,这样会使百姓更加艰难。”
申怀安此时有些愤怒:“敢问先生,你可去过边关。
我父亲二十年前曾在边关服役,亲眼见到匈奴的心狠狂暴。
他们杀人如麻,常年掳走我边关百姓,男的为奴,女的为娼。
、多年来我大梁边关百姓水深火热。
我兄长三年前边关战死,尸骨无存,只有衣冠及其身上的断箭送回。
如果他们能教化,如何会有今天之乱局。”
荀副院长道:“申怀安,你兄长为国捐躯,我深感佩服。
但我中原文化源远流长,对于蛮夷当以德报怨,感化他们,使其不再作乱。
否则连年战乱,何时才能停战,百姓又何时才能休生养息。”
申怀安:“夫子,你可去过边关,可否亲眼见到蛮夷的残暴。
边关之地血流成河,到处残肢断臂。
这可都是我大梁将士,他们有的才十六七岁,正是在家享受天伦之时。
他们也可以在书院读书,快乐成长。
而你一句以德报怨,就将他们的仇恨化为乌有。敢问夫子,以德报怨何以报德。
你身为书院教授,你不以身作则,反而大放厥词,视边关将士为草芥,实在可恨。
这些年读书都读到狗肚子里去了,正所谓百无一用是书生。
你这番言论误国误民,当心走到街上被车撞死,吃饭被咽死……”
申怀安越说越激动,这是他第一次发火,刚才副院长的那番议论尤为可恨。
“你你你,你竟然……”朱副院长指着申怀安,突然口吐鲜血,倒地不起。
“副院长……先生……夫子……”
众学子见副院长倒地不起,纷纷前去唤他,院长任行健连忙让人抬去医馆。
此时现场一片沉寂,申怀安刚才怒气冲天,他们不知道一个瘦弱书生骂起人来却异常凶狠。
任行健此时道:“申怀安,朱副院长只是发表了他的言论。
你尽可以辩驳,实在不该如此羞辱他。”
“院长海涵,刚才一时鲁莽,还请见谅,只是实在心意乱平。
边关将士之苦不是他一个夫子能知晓的。
烽火照边关,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甘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十书生。”
申怀安说着,念出一首《从军行》。
“申怀安,你竟敢小瞧我等读书人?”
当众人还沉浸在这首诗的时候,台下有一学子朝申怀安怒吼道。
申怀安:“哼,我原以为我刚才的那番言论能改变你们的言行,使其学有所成,报效国家。
照这样看,就算尔等高榜得中,日后也会成为国家之累赘。
只知道读死书,认死理,百无一用是书生。
我没有说错,不懂边关疾苦,只知道粉饰太平,要尔等何用?”
喜欢大梁好声音请大家收藏:(m.zuiaixs.net)大梁好声音醉爱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