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爷身在朝局多年,高居庙堂,却和我一个没见过世面的小子聊着朝局,是否有些不妥?”
“所谓当局者迷,就当是酒话吧,聊聊又有何妨?”
申怀安:“您想聊什么?”
上官仁远:“如今百姓疾苦,蛮夷作乱,周边几国对我大梁虎视眈眈,当今圣上虽勤政爱民,礼仪下士,百官也算是勤勉,不料近几年匈奴之祸甚狂,国库已无力支撑国防,现如今匈奴和谈已无望,来年必定会战乱,百姓又要遭殃了!”
这些年由于匈奴战乱,大梁朝廷和百姓苦不堪言。
虽然由安国公韩墨镇守着边关,北边宵小也不敢举兵南下,战事不紧,朝廷还算勉强苦于支撑。
但今年大雪茫茫,匈奴储备不足,冻死饿死无数,冒顿单于为保王位,举兵南下。宁国候苦撑数月,以十万将士硬是挡住了匈奴三十万铁骑。
一月前安国公八百里加急呈上战报,要求朝廷增援兵马及粮草,现如今国库空虚,哪来军饷?
幸好匈奴准备不足,粮草不济,加上我大梁数万将士以血肉之躯抵挡了两月,匈奴见攻城无望,这才退兵。
而如今冒顿单于又派使者入京,称要两国休好,给出的条件是和亲,迎娶五公主,并要粮食两万余担,布匹及丝绸万余匹作为嫁妆,否则会再次起兵。
此在朝中引起极大震动,一共分为两派,一派是左相龚少文为首的主战派,称匈奴狼子野心,人心不足,主战到底。
而右相上官仁远却以国库空虚,百姓疾苦为由,实在凑不足军饷,将士们在前线无军饷无粮草,一旦开战不一定能抵挡住匈奴。
不如先派使者前去和谈,争取以最小的代价换取几年和平。而后改革朝局,发展农业,调整税赋,充实国库,再不谈议和之事。
不料皇帝对上官仁远的想法大怒,在左相龚少文的配合下,在朝廷上就打发上官仁远去清源处理平阳案件,待完毕之后再去上朝。
上官仁远见自己的观点无望,又心系百姓,这才到清源城来。
申怀安心想上官仁远作为当朝右相,考虑问题却事事以百姓为先,虽然有些钦佩,但对于匈奴却采取和的态度,又有些失望。
要知道自古以来,这些蛮夷不把他打服,他们是不会退让的。
不过如今国库空虚,要想一举制服匈奴,也不是那么简单的事。
对于匈奴的问题,申怀安并没有太过具体对策,只是觉得从现代的眼光看,匈奴似乎不足为患。
申怀安:“匈奴游牧民族,好善骑射,其部落更是常年迁徙,人心并不稳定。如果一两年内谋一良机,使我大梁和匈奴能攻守相易,方可平定边塞之患。”
上官仁远:“如今百姓疾苦,朝局动荡,数年内与胡人攻守相易怕已是奢望。”
毕竟和匈奴打了几十年的仗,上官仁远深知匈奴战力,故发出感叹。
申怀安:“大人,我爹二十年前也曾在边关服役。据我了解,匈奴乃各个部落联盟而成,而且各部落不一定齐心。
我们只需多方打探,找出其弱点。暗中扶持其较弱部落,使其弱者达成联盟。让冒顿单于猜疑,使其内乱。
虽然不能解边塞之患,但足可于消减其战力,动摇其锐气。而后坚壁清野,禁止大梁与匈奴通商,断其臂膀。
胡人游牧民族,工业基础薄弱,一旦盐铁、布匹得不到供应,便会不战而乱。如此反复,边塞危机可解矣。”
申怀安侃侃而谈,当然还有许多他并没有说出来,怕上官仁远一下子接受不了,目前只能给出大概的建议,至于细节并没有多说。
上官仁远认真思索着申怀安给出的策略,不得不说申怀安的方案实为大胆,但也确为可行。
此子真是人才啊,先是找出匈奴的弱点进行分析,而后给出应对之策,进而给出实施方略。
一环扣一环,步步为营,面面俱到。
就算不成功,我大梁也并无损失。
喜欢大梁好声音请大家收藏:(m.zuiaixs.net)大梁好声音醉爱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