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筝节当天,科研站的码头变成“风筝广场”——小桃用荧光海带编了“深海风筝节”的横幅,挂在码头的栏杆上;机械螃蟹背着“风筝挂架”(林夏帮它做的,能升降的金属架),负责把风筝挂在高处;小清带着小螃蟹们,举着风筝线,在码头边跑,帮着放风筝;小长带着小海豚们,在浅水区拖着“海豚风筝”,尾巴拍着水面,风筝在海面上飞,像真的海豚在跳跃;林夏负责“夜间风筝秀”,用投影仪在风筝上投深海生物的图案,夜里看像会动的画。
“放风筝比赛”最热闹——小桃喊“开始”,小清举着“螃蟹风筝”,在码头边跑,风筝慢慢飞起来,钳子随风摆动,像是在“夹风”;小贪举着“水母风筝”,跑了两步就摔了个跟头,风筝线缠在了栏杆上,小清赶紧跑过去,用钳子帮它把线解开,才让风筝飞起来;机械螃蟹挂“海豚风筝”时,把风筝线缠在了自己的关节上,风筝飞不起来,它急得举着钳子晃,小游游过来,用嘴叼着风筝线,帮它把线拉直,风筝才慢慢飞上天,引得大家拍手叫好。
夜间风筝秀最惊艳——所有风筝都飞上天,发光蛋白和荧光毛线亮起来,“水母风筝”的绿光、“螃蟹风筝”的红光、“海豚风筝”的蓝光,在夜空中连成一片,像一群发光的深海生物在飞;林夏在风筝上投了小光的绿光、小邮的背鳍、小清的钳子,风筝在空中“动”起来,像是在“表演”;小桃弹着吉他,唱着《风筝飞呀飞》,歌声和风筝的“哗啦”声交织在一起,温柔又热闹。
风筝节结束,小桃给每个“风筝小能手”发了“风筝纪念章”——小清的是“最佳放风筝能手”,小贪的是“最努力放风筝能手”,机械螃蟹的是“最佳挂风筝能手”;大家坐在码头边,看着天上的风筝慢慢飘远,小桃笑着说:“明年风筝节,要做会唱歌的风筝,让风筝带着我们的歌声,飞到星星部落,让星点水母们也能看到!”
第793集:林夏的“风筝声纹发射器研发记”与“会传声的深海风筝”
小桃的风筝节结束后,林夏看着天上飘着的风筝,突发奇想:“要是能让风筝带着声纹发射器,把我们的声音传到远海,让星星部落、海沟的生物都能听到就好了!”她拉着小桃,开始研发“风筝声纹发射器”——把迷你声纹发射器装在风筝上,用发光风筝线当信号传输线,风筝飞上天后,发射器能接收科研站的声音,通过风筝线传到远海的声纹接收器上,像“会传声的深海风筝”。
发射器的核心是“迷你声纹模块”——林夏用星点水母的黏液做了个小巧的发射器,体积只有指甲盖大,装在风筝的尾巴上;风筝线里裹着细金属丝(能传输信号),连接到科研站的声纹记录仪;发射器能接收人类的声音、生物的叫声,通过金属丝传到远海的接收器(装在友谊航线的信号塔上),再由接收器把声音转换成生物能听懂的频率,比如人类的声音转换成小海豚的“啾啾”声,小螃蟹的“哒哒”声转换成星点水母的绿光震动。
可试放风筝时,出了“信号中断”的问题——风筝飞上天后,发射器刚接收完小桃的歌声,风筝线就被风吹断了,风筝飘向远海,信号也断了。林夏急得跳脚,小邮赶紧追过去,用嘴叼着风筝线,把风筝拖了回来,发射器居然没坏,还录下了远海的海浪声。“得给风筝线加个‘防断扣’!”林夏用海藻编了个活扣,系在风筝线和发射器之间,就算线断了,发射器也会挂在活扣上,不会掉海里。
升级后的“传声风筝”成了“深海传声筒”——小桃抱着吉他,对着风筝唱《深海的朋友》,发射器接收歌声,通过风筝线传到远海的接收器,转换成星点水母的绿光震动,星星部落的水母们听到后,用绿光拼出“好听”;小满对着风筝喊“小清,加油”,发射器转换成小螃蟹的“哒哒”声,海沟的小螃蟹们听到后,举着钳子晃,像是在“回应”;最搞笑的是小闹钟,对着风筝喊“我要虾干”,发射器转换成小海豚的“啾啾”声,小长听到后,真的叼着小鱼干串,游到科研站附近,像是在“送吃的”。
林夏把“传声风筝”用在友谊航线的“远程问候”上——每周风筝节,她都会放一只“传声风筝”,把科研站的声音、生物的笑声传到远海;远海的生物们听到后,会通过声纹通讯器,把自己的声音传回来,比如星星部落的水母们用绿光震动传“谢谢”,海沟的小螃蟹们用“哒哒”声传“我们很好”;林夏把这些“回信”录下来,做成“远海问候专辑”,放在声音博物馆里,游客扫码就能听。
最感人的是“跨海对话”——通讯兵爷爷对着风筝,用老船长的方言说:“老船长,我在科研站很好,大家都在守护深海,你放心吧”,发射器把声音转换成老船长当年的通讯密码,传到远海的老潜水艇附近,声纹记录仪居然捕捉到了微弱的“回应信号”,像是老船长在“说我知道了”。爷爷摸着风筝线,眼睛红了:“老船长听到了,他真的听到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太平洋底来的人请大家收藏:(m.zuiaixs.net)太平洋底来的人醉爱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