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看也知道,又是哪只海鸥。这三天它就像个黏人的小跟班,拍珊瑚特写时,它站在珊瑚礁上对着镜头“嘎嘎”叫;拍海龟下蛋时,它叼着根海草在镜头前晃来晃去;刚才拍金枪鱼,它直接俯冲下来,把鱼甩在镜头上,活像个故意砸场的“小捣蛋鬼”。
林小满趴在船舷边,指尖碰了碰海水,耳麦里立刻传来海鸥得意洋洋的声音:“它们拍的没我好看!我羽毛白,飞得高,应该我站中间!”她憋着笑抬头,那只海鸥正落在船桅杆上,歪着脑袋瞅摄像机,一只爪子还抓着半条小鱼,像是在炫耀“我有道具,我更专业”。
“行,给你当主角!”沈星突然拍手,把苏青和林小满都吓了一跳。她指着海鸥,对林小满说:“你跟它谈条件——好好配合拍一组‘海鸟与海洋’的镜头,就让它当纪录片的‘特别主演’,每天加量供应小鱼干,还在观测站给它做个专属小窝。”
林小满把条件翻译过去,海鸥立刻扑棱着翅膀飞下来,落在苏青的肩膀上,用脑袋蹭了蹭她的脸颊——这还是它第一次这么“温顺”。苏青哭笑不得,只好调整摄像机参数,把镜头对准海面:“先来个‘海鸥俯冲捕鱼’的镜头,你敢不敢?”海鸥像是听懂了,拍着翅膀飞到空中,盘旋两圈,突然像支白色的箭一样扎进海里,几秒钟后叼着一条小鱼飞出来,刚好落在镜头正中央,还故意把鱼举高了些,生怕拍不清楚。
接下来的拍摄堪称“行云流水”:拍珊瑚时,海鸥站在礁石上,等珊瑚集体发光时,它突然展开翅膀,让荧光映在羽毛上,像披了件蓝色的纱衣;拍海龟时,它居然跟着小海龟跑,用翅膀轻轻扇开挡路的海草,活像个“引路小助手”;最绝的是拍日落时,它飞到半空中,和夕阳、海面组成了一幅“海鸥逐日”的画面,苏青忍不住喊:“完美!这镜头能当海报!”
当天晚上,观测站的小院子里多了个用树枝和干草搭的小窝——是苏青和林小满一起做的,窝里还铺了柔软的海棉。海鸥钻进窝里,叼着一条小鱼干,对着妙探组“嘎嘎”叫了两声,像是在说“谢谢”。沈星看着纪录片的素材,在“特别主演”那一栏写上:“姓名:嘎嘎(暂定),物种:海鸥,特长:抢镜、配合、颜值高,报酬:小鱼干无限量供应”。
苏青则盯着镜头里的海鸥,突然笑了:“原来这小家伙不是捣蛋,是想找个‘家’啊。”林小满点头,耳麦里传来嘎嘎满足的声音:“以后这里就是我的地盘啦!我要天天陪你们拍片子,当最厉害的海洋明星!”
第260集:“会算数”的水母
“妙探组注意!南太平洋‘水母谷’出现异常——当地渔民说,最近水母们总在海面排成‘圈圈’,圈的数量和第二天的渔获量一模一样!”指挥中心的消息刚到,林小满就跳了起来:“水母会算数?这也太神奇了!”
水母谷是太平洋里最特别的海域,这里生活着成千上万只透明的“月亮水母”,平时都散在海里,像一团团漂浮的云朵。可最近半个月,每天傍晚,它们都会集体游到海面,排成一个个完整的圆圈——渔民发现,第一天排了3个圈,第二天就捕到3网鱼;排5个圈,就捕到5网鱼,从没出错。
“这肯定是巧合!水母连脑子都没有,怎么可能算数?”苏青抱着她的“生物行为分析仪”,率先跳上科考船——她死活不信,一群没有中枢神经的生物,能有这么精准的“预测能力”。林小满则坐在船边,指尖碰着海水,她的“海洋共情”能力已经感受到了——水母们不是在“算数”,是在“传递信号”,一种带着规律的、像“密码”一样的信号。
到了水母谷,夕阳刚好落在海面上,把海水染成了金红色。突然,海面开始波动,一只、两只、三只……无数只月亮水母从深海游上来,它们身体里的荧光蛋白在夕阳下泛着淡淡的蓝光,先是两只水母凑在一起,接着又来两只,很快,第一圈水母成型了——整整30只水母,围成了一个直径一米的圆圈;紧接着,第二圈、第三圈、第四圈……最后一共排了6个圈,在海面上闪闪发光,像6个蓝色的月亮。
“6个圈?那明天渔获就是6网?”沈星拿出笔记本记录,苏青则把分析仪的探头放进海里,屏幕上立刻跳出一串波动的曲线——水母们在释放一种低频声波,每一个圈的声波频率都不一样,6个圈就有6种频率,像一串按顺序排列的音符。
“不对,不是圈数等于渔获量,是每个圈的水母数量!”林小满突然喊出声——她刚才数了,第一个圈30只水母,第二个圈25只,第三个圈20只,第四个圈15只,第五个圈10只,第六个圈5只。“渔民说的‘3网鱼’,是不是30条?‘5网’就是50条?”她转头问沈星,后者立刻联系当地渔民,得到的答案让苏青瞪圆了眼睛:“对!第一天3个圈,是30+25+20=75条?不对,渔民说第一天捕了75斤鱼!”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太平洋底来的人请大家收藏:(m.zuiaixs.net)太平洋底来的人醉爱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