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晓晓叼着烤鱿鱼,笑着说:“我不是故意的!谁让你的仪器放在烤鱿鱼架旁边,鱿鱼油不小心就溅上去了。再说,显示‘鱿鱼味能量’也挺好的,说明你的仪器能检测出我的鱿鱼串有多香!” 林知寒也笑着说:“其实,仪器不用这么精准,能大概调整频率就行,太较真反而容易出故障。”
陆时衍看着沾满鱿鱼油的仪器,无奈地笑了——他清理了传感器,却故意留下了一点鱿鱼油,让仪器偶尔能检测出“鱿鱼。
第116集:陆时衍的“鱿鱼味频率仪”改造与“能量美食”的科研新发现
陆时衍盯着沾满鱿鱼油的“对称频率仪”,哭笑不得——传感器被污染后,虽然不再显示离谱的“冰系能量”,却总在检测数据末尾,多一行“含微量鱿鱼味能量”的标注,苏晓晓为此笑了他三天,说他的仪器“被鱿鱼味同化了”。
“与其修掉,不如改造!”陆时衍突然灵光一闪,“既然能检测鱿鱼味能量,不如把它改成‘鱿鱼味能量频率仪’,专门研究鱿鱼味食材的能量变化,说不定能有新发现!” 他立刻动手改造——扩大检测口,方便放入整串鱿鱼;在显示屏上新增“鱿鱼味浓度”刻度,从1%到100%;调整频率检测范围,重点捕捉鱿鱼味食材特有的“120-180Hz能量波段”;甚至在仪器侧面,贴了张苏晓晓画的鱿鱼贴纸,美其名曰“能量感应增强贴”。
改造后的“鱿鱼味频率仪”,成了实验室的“新宠”——陆时衍用它检测苏晓晓的各种鱿鱼制品:蓝光鱿鱼串的频率是150Hz,鱿鱼味浓度60%;冰系鱿鱼串因为加了冰系能量,频率降到130Hz,鱿鱼味浓度45%;最让他惊讶的是“解腻版海草鱿鱼卷”,频率稳定在140Hz,鱿鱼味浓度30%,却能与蔬菜的“80Hz能量”完美融合,形成“220Hz的复合能量波段”,比单一食材的能量更易被人体吸收。
“这是‘能量美食’的关键!”陆时衍激动地拍桌子,“鱿鱼味能量与其他食材的能量,在特定频率下能产生‘共振效应’,不仅提升口感,还能增强营养吸收,这是之前没发现的科研方向!” 他拉着苏晓晓,要做“能量美食实验”——按不同频率搭配食材,测试口感和能量吸收效率。
实验过程搞笑又严谨:陆时衍用频率仪设定目标频率,苏晓晓按频率烤鱿鱼串——140Hz的“蔬菜鱿鱼串”(鱿鱼+青菜),150Hz的“坚果鱿鱼串”(鱿鱼+坚果),160Hz的“水果鱿鱼串”(鱿鱼+芒果)。每烤好一串,陆时衍就用仪器检测,记录频率和能量数据;苏晓晓、赵铁蛋、林知寒则当“试吃员”,打分记录口感。
结果出乎意料——140Hz的蔬菜鱿鱼串,鱿鱼味与青菜的清香融合,口感清爽,能量吸收效率提升25%;150Hz的坚果鱿鱼串,酥脆可口,能量吸收效率提升30%;最成功的是160Hz的水果鱿鱼串,芒果的甜与鱿鱼的鲜碰撞,频率与人体消化频率接近,能量吸收效率高达40%,苏晓晓一口咬下去,甚至觉得“浑身都有劲了”。
陆时衍拿着实验数据,兴奋地说:“我们可以根据不同人群的消化频率,定制‘能量鱿鱼串’——给小朋友做130Hz的‘甜味鱿鱼串’,易消化;给老人做140Hz的‘软嫩鱿鱼串’,能量温和;给安保队员做160Hz的‘高能鱿鱼串’,补充体力!” 苏晓晓眼睛一亮,当场决定推出“频率定制鱿鱼串”,菜单上标注着每串的能量频率,成了小镇的“科技美食爆款”。
晚上,陆时衍在科研报告里,写下“能量美食研究计划V1.0”,封面画着鱿鱼和频率波形的对称图案。林知寒凑过来看,笑着说:“没想到一次意外污染,反而让你有了新发现。” 陆时衍点点头,看着窗外苏晓晓烤鱿鱼的身影,突然觉得:科研不是一成不变的严谨,偶尔的“鱿鱼味意外”,反而能打开新的大门。
第117集:苏晓晓的“频率定制鱿鱼串”爆红与“定制乌龙”的暖心解决
苏晓晓的“频率定制鱿鱼串”一经推出,比之前的蓝光鱿鱼串还火——菜单上,130Hz的“儿童甜串”、140Hz的“老人软串”、160Hz的“高能串”,每款都标着“能量频率”和“适合人群”,旁边还配着陆时衍画的频率波形图,看起来既专业又有趣。
小镇的居民们纷纷来尝鲜——宝妈们带着孩子买“儿童甜串”,说“吃了能长个子”;老人们排队买“老人软串”,觉得“咬着不费劲,还暖和”;赵铁蛋的安保队员们,每天都来买“高能串”,巡逻时吃一串,体力充沛;连联盟的国外加盟商,都打视频电话,要“定制频率配方”,想在国外分店推出同款。
苏晓晓忙得脚不沾地,每天要烤2000多串鱿鱼,陆时衍也来帮忙,用“鱿鱼味频率仪”实时监测每串的频率,确保误差不超过5Hz;赵铁蛋则负责维持秩序,给顾客讲解不同频率的区别,虽然讲得颠三倒四,却没人在意——大家都被他手里举着的“高能串”吸引,只想赶紧买到自己的定制串。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太平洋底来的人请大家收藏:(m.zuiaixs.net)太平洋底来的人醉爱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