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新生意识——技术部内部将其暂命名为“基石”——的规则对话,在极度谨慎和小心的前提下,缓慢而稳定地推进着。
这并非科幻故事中与外星智慧的言语交流,更像是一场在两个不同维度存在之间进行的、以数学和几何为语言的“学术研讨会”。
基地方面发送经过反复校验的基础规则模型、物理常数、逻辑命题。
“基石”则回以更加复杂、精妙的结构反馈,有时是对基地发送模型的优化和扩展,有时则是展示其自身内部规则循环的某个片段。
沈鸿团队夜以继日地破译、学习。
他们发现,“基石”的逻辑核心与林默构建的“秩序绿洲”高度同源,但其复杂度和自洽性远超当初林默仓促间建立的模型。
它像是一个将“平衡”理念发挥到极致的精密仪器,不断自我微调,维持着“绿洲”的稳定,并隐隐影响着周边更大范围的规则环境。
“它似乎……没有扩张的欲望,也没有攻击性。”沈鸿向江季黎汇报阶段性成果时总结道,“它的所有行为逻辑,都指向一个核心:维持自身结构的稳定与和谐。对外界的交互,更像是它理解自身存在、验证自身模型的一种方式。”
“也就是说,只要我们不威胁到‘绿洲’的稳定,它大概率是友善的?”江季黎确认道。
“可以这么理解。但‘友善’这个词并不准确,它没有情感。更准确的说是……无害,并且在某些条件下可能互利。”
沈鸿调出一组数据,“我们尝试发送了一些关于材料应力、能量流动效率的优化问题,它反馈的解决方案极其优雅,甚至帮助我们改进了三个能源核心的输出效率。它似乎很乐于见到周围环境(包括我们)也趋向于更稳定、更高效的状态。”
一个追求绝对平衡与稳定,并乐于分享优化方案的“邻居”。
这听起来几乎是理想的存在。
但江季黎并未放松警惕。
越是这样纯粹、逻辑自洽的存在,其行为模式越难以用常理揣度。一旦它的“稳定”定义与人类的生存需求发生冲突,后果不堪设想。
“建立交互协议,明确边界。”江季黎指示,“所有发送给‘基石’的信息必须经过严格审核,避免任何可能被误解为威胁或混乱因子的内容。同时,所有从它那里获得的技术或规则模型,必须在绝对隔离的环境中进行验证,确认无害后才能考虑应用。”
“明白。”
就在与“基石”的交流逐渐步入一个相对稳定的“磨合期”时,赵小玥那边传来了新的、同样引人瞩目的发现。
在苏婉清的监护和沈鸿团队的设备辅助下,赵小玥开始系统性地绘制她所“看”到的基地及周边区域的“规则薄纱图谱”。
她发现,不仅仅是人和设备,连种植的作物、养殖的牲畜,甚至是一些在规则扰动后新出现的、形态奇特的昆虫和地衣,都覆盖着独特的“纱”。
更关键的是,她注意到,在“秩序绿洲”光芒持续照耀的区域,这些生物身上的“纱”会变得更加稳定、色彩也更加协调。
而在一些远离“绿洲”、规则尚未完全平复的边缘地带,生物的“纱”则显得稀薄、混乱,甚至带有病态的斑点。
“它……‘绿洲’的光芒,好像在滋养它们,”赵小玥尝试着描述,“不是提供能量,而是……让它们自身的‘规则’更坚固,更不容易被外界干扰瓦解。”
这个发现让农业和生态部门的专家们兴奋不已。
如果“绿洲”的光芒真的能稳定生物自身的规则结构,那是否意味着,它可以用来培育更适应新环境的作物和牲畜?甚至……加速特定区域的生态恢复?
沈鸿立刻将这一发现与“基石”进行了“交流”(发送了相关的观测数据和初步分析)。
这一次,“基石”的回应不再是复杂的结构模型,而是一段极其简洁、指向性明确的规则编码。
破译后,沈鸿团队震惊地发现,这似乎是一段……引导生命规则趋向稳定的“催化程序” 或者说,是一粒规则的“种子”。
“它……它给了我们一个‘工具’?”沈鸿难以置信,“一个可以主动施加、帮助特定生命形态稳定其自身规则结构的工具?”
这粒“种子”的价值无法估量!
它可能意味着人类不再完全被动地依赖“绿洲”的被动辐射,而是可以主动地、有选择性地去“培育”和“修复”这个世界的生命。
然而,惊喜之余,是更深沉的审慎。
“这粒‘种子’安全吗?”江季黎直接问出了最关键的问题,“使用它,是否会让我们培育的生物与‘基石’产生某种未知的深层绑定?是否会像‘摇篮之契’一样,埋下未来的隐患?”
沈鸿沉默了。
以目前的技术水平,他们无法完全解析这粒“规则种子”的所有潜在影响。
“需要大量、长期的隔离实验才能确定。”他最终如实回答。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末世曙光:女王的炼金方舟请大家收藏:(m.zuiaixs.net)末世曙光:女王的炼金方舟醉爱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