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师傅的钥匙》让观众明白“安心”二字的分量,林仲秋却在书桌角落的旧钢笔上,找到了新的角色灵感。
她要在电影《吴老师的笔尖》里,演一位在文具店角落修了四十年钢笔的吴文远。
这位退休教师戴着老花镜,修笔时手指轻得像拈着羽毛,能把漏墨的钢笔调得顺滑,能给磨秃的笔尖开锋,修好的笔写出来的字,比新笔还遒劲,却只收三块钱,说“一支笔能写一辈子字,这点钱值当”。
“修钢笔,得懂‘笔性’。”林仲秋跟着吴老师学拆笔、洗墨囊、磨笔尖,光是练习给笔尖开锋,就用秃了几十支旧钢笔。
吴老师的修笔盒里,藏着各种型号的笔尖,“长刀研适合写楷书,明尖适合写行书,得看人家的字路”。
他还会给钢笔上蜡,说“这样笔杆不打滑,握得稳”。
电影里有场戏,一个大学生拿着爷爷留下的旧钢笔来修,笔杆裂了道缝,墨水总顺着裂缝漏。
吴老师没直接换笔杆,而是用特制的胶水一点点填补裂缝,再缠上细细的棉线,刷上同色的漆,最后在裂缝处刻了朵小小的梅花。
“这样既结实,又能看出是老物件。”他对大学生说,“你爷爷的字,得用这老笔写才够味。”
这段戏播出后,#爷爷的钢笔# 成了热搜,无数人翻出家里的旧钢笔,说“原来坏了还能修,不是只能扔”。
有家长带着孩子来找吴老师,说“想让孩子学学用钢笔写字,别总对着手机敲键盘”。
吴老师修笔时,总爱说些关于字的道理。
看到年轻人写的字歪歪扭扭,他会念叨“字如其人,写直了,人也站得直”;看到学生用涂改液,他会说“写错了划掉重写,坦荡点,比遮遮掩掩强”。
这些话被林仲秋写进剧本,成了吴老师的“笔论”,网友说“听吴老师的话,练字先练心”。
道具组准备的“修笔工具”太新,林仲秋把吴老师用了三十年的放大镜、小镊子、磨石全搬进了片场。
那放大镜的镜片边缘有个小缺口,是吴老师年轻时不小心摔的,他说“有缺口才顺手,就像人,有点小毛病才真实”。
修完钢笔,林仲秋的鼻子被一股清香味勾到了菜市场——那是刚点好的豆腐香。
她接了电视剧《张婶的豆腐板》,饰演在菜市场卖了二十五年豆腐的张翠兰。
这婶子的豆腐嫩得能在板上晃,豆干韧得能撕出丝,豆腐脑滑得像布丁,每天天不亮就磨豆浆、点卤水,说“做豆腐得凭良心,少放一勺卤水都不成”。
“做豆腐,得懂‘火候’。”林仲秋跟着张婶学泡黄豆、磨豆浆、点卤水,光是掌握卤水的量,就练了一个月。
张婶的豆腐板是块老松木,上面结着厚厚的包浆,她说“这板子吸豆香,越用越出味”。
她点卤水时不用勺,直接用长柄瓢舀着往豆浆里洒,手腕一抖,卤水就像细雨似的落进豆浆里,“多一分太老,少一分太嫩,就得这么匀”。
电视剧里有场戏,暴雨天,张婶的豆腐没卖完,她没降价甩卖,而是把豆腐切成块,撒上盐,分给街坊邻居:“今天的豆腐鲜,回家做麻婆豆腐正好,别放太多辣椒,伤胃。”
有邻居要给钱,她手一挥:“下次多买两块就当还了,邻里街坊的,算那么清干啥。”
这段戏被观众称为“豆腐的温度”,有人说“这才是菜市场的人情味,不是冷冰冰的买卖”。
有美食博主特意来拍张婶做豆腐的过程,视频里,豆浆在锅里咕嘟冒泡,卤水落下时泛起细密的白花花,评论区全是“看饿了”“想回家吃妈妈做的豆腐”。
张婶卖豆腐时,有个习惯:给老人的豆腐切得小些,“好炖”;给年轻人的豆腐切得大些,“炒着方便”;给小孩的豆腐脑里多放半勺糖,“甜丝丝的,爱吃”。
这些细节被林仲秋写进剧本,网友说“张婶的豆腐,盛着过日子的学问”。
《张婶的豆腐板》让观众尝到了生活的清欢,林仲秋却在一副旧眼镜的镜片上,看到了更清晰的世界。
她接了电影《钱师傅的验光镜》,饰演在街角摆了三十年验光摊的钱明远。
这师傅戴着副厚厚的老花镜,验光时总眯着一只眼,手里的验光镜片换得比翻书还快,能把模糊的视力调得清明,配的眼镜戴着比医院的还舒服,却只收成本价,说“看清了世界,日子才透亮”。
“验光,得懂‘眼劲’。”林仲秋跟着钱师傅学测视力、调镜片、磨镜架,光是练习用插片箱验光,就记熟了上百种镜片组合。
钱师傅的验光箱里,有块磨花的镜片,是他年轻时给一个挑山工配眼镜时用的,“他眼睛被太阳晒得怕光,就用这镜片挡挡,后来他说,戴上眼镜能看清台阶了,摔不着了”。
电影里有场戏,一个老奶奶看不清药瓶上的字,总吃错药。
钱师傅背着验光箱去家里给她验光,发现老人有白内障,光配眼镜不行。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快穿:绑定逆袭系统后我杀疯了请大家收藏:(m.zuiaixs.net)快穿:绑定逆袭系统后我杀疯了醉爱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