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衙内,王文则是在“账本与算盘”中度过了一天又一天。王文是县丞,负责财政与物资调配,自从新县衙建制后,他就没睡过一个安稳觉——锻造厂要生铁、煤炭,扩军要兵器、粮草,加固城墙要砖石、木料,还有各部门的办公用品,比如巡检房的登记本、哨子,劝学房的笔墨纸砚,每一项都要从库房里调,每一笔都要记在账本上,不能有半点差错。
这天上午,王文带着两个吏员在库房检查物资,库房里堆满了各种东西:墙角堆着一捆捆的木料,中间的架子上摆着陶罐(里面装着粮食,奖励用的),地上还放着几柄刚打造好的长刀,刀鞘上裹着牛皮,闪着冷光。吏员小李拿着账本,一边念一边记:“生铁,库存五十斤,需求百斤,缺口五十斤;腰刀,库存三把,需求二十把,缺口十七把;青砖,库存八十块,需求五十块,剩余三十块……”王文手里拿着算盘,噼里啪啦地算着,算到“腰刀缺口十七把”时,眉头皱了起来:“锻造厂那边怎么回事?上周就催他们赶制腰刀,怎么才出了三把?”
旁边的吏员小张连忙说:“王县丞,我昨天去锻造厂问了,他们说铁匠不够,原来的老铁匠有两个回乡下了,新提上来的铁匠学徒还没熟练,所以进度慢。”王文叹了口气:“这可不行,扩军的新兵还等着腰刀训练呢,没有兵器,怎么训练?你现在就去锻造厂,跟厂长刘铁匠说,让他去周边几个镇里再招几个铁匠,不管是老铁匠还是年轻的,只要会打铁,就先招进来,待遇从优——另外,让他们把其他活先放一放,优先赶制腰刀,三天之内,必须把十七把缺口补上。”小张连忙应下,拿着王文写的字条,快步跑出了库房。
王文又接着清点其他物资,算到“巡检房需要五十本登记本”时,发现库存只剩二十本了,便对小李说:“你去西街的纸坊,让他们赶制三十本登记本,要厚实点的纸,封面写上‘威远县巡检房登记本’,两天之内必须送到巡捕房——另外,再买一百支毛笔和五十块墨块,一起送过去,巡检员们登记信息,少不了这些东西。”小李点点头,也拿着字条去了。
就这样,王文在库房里忙了一上午,连口水都没顾上喝,直到中午,才拿着账本回到自己的办公室。刚坐下,就看到新任命的户房司吏陈宇轩站在门口,手里拿着一份《物资调配补充方案》。陈宇轩是前两天成功向王九击毛遂自荐的书生,年纪轻轻,却很有想法。他见王文回来了,连忙上前说:“王县丞,我看了库房的账本,发现生铁和煤炭缺口挺大,咱们县城周边的村镇有几个小煤窑和铁矿,虽然产量不高,但也能补一部分缺口。我还打听了,邻县的商队有一批生铁要运去府城,咱们可以跟他们商量,把这批生铁买下来——就是价格可能要比平时高一点。”
王文眼前一亮,接过方案仔细看了看,忍不住赞道:“你这想法好!周边村镇的小煤窑和铁矿,我之前倒是忘了,你赶紧写个详细的计划,包括要去哪个村镇、找谁对接、需要多少人手,下午咱们一起去跟县尊大人汇报——要是能把这批生铁和煤炭弄到手,锻造厂的问题就解决大半了。”陈宇轩连忙应下,脸上露出了兴奋的神色——他刚上任,就怕帮不上忙,现在能给王文出主意,还得到了认可,心里别提多高兴了。
三日后,第一届科举考试正式开始。科举考试是王九击提议的,目的是从民间选拔有才能的人,充实县衙官员队伍——威远县之前的官员,要么跟着旧县令种地去了,要么永远在地里了,而那些怀念大清的老秀才、老举人,又不愿意来参加考试,觉得“黑风军占了县城,是反贼所为”,宁愿在家啃老,也不愿为新县衙做事。
考试当天,县衙门前的空地上早早便搭起了棚子,棚子下面摆着几十张桌子和板凳,每张桌子上都放着笔墨纸砚和考题纸。来参加考试的,大多是穷书生——他们穿着洗得发白的长衫,有的鞋子上还沾着泥土,显然有的是从乡下赶来的。他们手里拿着小包袱,里面装着干粮和水,脸上带着紧张又期待的神色。有个叫林晓峰的书生,才十七岁,手里紧紧攥着一本翻得卷边的《论语》,嘴里还在小声背诵;还有个叫苏雅辰的书生,他坐在角落里,默默地整理着笔墨,眼神坚定——他家里穷,父亲是个佃农,一辈子不识字,连官府的赋税文书都看不懂,他这次来参加考试,就是想考上吏员,既能让家里过上好日子,也能帮像父亲一样的百姓看懂文书。
辰时一到,王九击亲自来到考场,站在高台上对考生们说:“各位考生,今日的考试,不考八股文,不考诗词歌赋,只考实用的学问——比如如何核算赋税、如何管理街学、如何处理百姓纠纷。咱们威远县现在需要的是能做事、会做事的人,不管你是穷书生还是富家子弟,只要有真本事,我就敢用你!”考生们听了,都激动地鼓起掌来,林晓峰更是攥紧了拳头,在心里暗暗发誓:一定要考上!逆天改命!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黑风寨主成帝路请大家收藏:(m.zuiaixs.net)黑风寨主成帝路醉爱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