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 双线并进
周家这一手“行会”软刀子,比之前的扣货更加刁钻。消息在工坊里悄悄传开,刚稳定下来的人心,又开始有些浮动,几个管事的脸上也带着忧色,生铁和煤石就是工坊的粮食,断粮的威胁近在眼前。
陈小乐没有召开大会稳定人心,他知道,此刻任何空泛的承诺都是苍白的,他选择了最直接的方式——亲自带着王捕头和石头,在工坊里转了一圈。
他停在锻打区,拿起一把刚刚淬火、闪着寒光的柴刀,用手指弹了弹,听着那清脆的回响。
“咱们的钢口,比周家那所谓‘精铁’如何?”他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到周围工匠的耳朵里。
“那肯定强得多!”一个老铁匠忍不住喊道,“他们的铁,俺见过,脆!”
“咱们的锅,比市面上的如何?”陈小乐又问。
“省柴,不糊底,耐用!”几个女工抢着回答,这是她们亲手打磨检验过的。
陈小乐点点头,放下柴刀:“那所以,慌什么?周家能用行会压我们原料,但他们造不出我们的东西!只要我们手里的技术还在,这工坊就倒不了!”
他没有说什么“同舟共济”的漂亮话,而是用最简单的事实,告诉所有人核心优势所在。工匠们看着自家县令大人沉稳的样子,心里的慌乱渐渐被一种“咱们东西就是好”的底气所取代。
稳定内部的同时,陈小乐双线出击。
明面上,他让苏小小动用所有商业人脉,不惜成本,从更远的徽州、甚至通过运河联系山东那边的商号,尝试绕开“江淮铁业行会”的封锁,采购生铁和煤石。这是一条远水,价格更高,运输周期长,但至少能解燃眉之急,维持工坊不至于立刻停摆。
暗地里,他给王捕头的“稽查小组”下了死命令。
“不要怕花钱,不要怕冒险。”陈小乐盯着王捕头,“我要知道周家那几个‘精铁’工坊,用的到底是什么矿?他们的高炉是什么样的?工匠是哪里来的?每天进多少料,出来多少铁?特别是……他们的成本!”
王捕头心领神会,这是要抓周家的命根子了。“大人放心,俺亲自带人去盯!就算钻到他们炉膛里,也给您把消息掏出来!”
安排完这些,陈小乐再次扎进了那个与世隔绝的小院。压力——有时候是最好的催化剂。
或许是那份原理性成功的鼓舞,或许是生存的紧迫感逼出了潜力,石头和他徒弟们的进展突然快了起来,他们放弃了追求复杂精密的全套系统,转而集中攻克一个点——水力驱动的往复式锯床。
灵感来自于陈小乐无意中提到的一句“先解决直线运动”。他们利用水车带动一个巨大的偏心轮,再将旋转运动转化为拉锯所需的直线往复运动。结构简单、粗暴,但异常有效!
当清澈的河水流过带动水车,通过一系列木质齿轮和连杆,最终让那副特制的长锯“呼啦呼啦”地、不知疲倦地来回切割一块厚木板时,整个小院都沸腾了!
“成了!师傅!它自己动了!自己动了!”年轻徒弟激动地满脸通红,看着那均匀落下的锯末,几乎要跳起来。
石头也长长舒了一口气,虽然这只是一个功能单一的锯床,距离大人说的那种“标准化”还差得远,但这意味着,他们成功地将自然力转化为了稳定、可控的加工作用力!这是从零到一的质变!
“好!干得漂亮!”陈小乐用力拍了拍石头的肩膀,“就用它,先给我批量加工建造水车和水利锻锤所需的标准化木制构件!把工坊里最好的木匠都调过来,熟悉这台机器!”
有了这台原始的水力锯床,制造更大、更复杂的水利机械就成了可能。一旦水利锻锤成功,就能替代部分人力进行锻打,不仅效率提升,更能保证力道均匀,为未来的“标准化”金属零件打下基础。
与此同时,玻璃的试验也在疯狂进行。失败依然是主旋律,一窑一窑的沙子被烧成奇形怪状的疙瘩。但石头的另一个徒弟,一个平日里沉默寡言、却对火候和颜色异常敏感的年轻人,在一次偶然调整了纯碱和石灰石的比例,并延长了保温时间后,竟然烧出了一块巴掌大小、颜色淡绿、虽然还有不少气泡但透明度明显提高的玻璃片!
当这块玻璃片被送到陈小乐面前时,他小心翼翼地拿起它,透过它看向窗外——扭曲,模糊,但世界的轮廓前所未有地清晰!
“就是它!就是这个方向!”陈小乐的声音带着压抑不住的激动,“记录下这次所有的配料和火候数据!继续试,朝着更透明、更平整、气泡更少的方向试!”
他仿佛已经看到,清澈透明的玻璃窗,光亮可鉴的玻璃镜,在不久的将来,将从这里流向市场,带来怎样的震撼和财富。
【叮!成功制造出本位面第一台实用化水力机械(锯床),并显着提升玻璃工艺。推动能源利用与材料科学发展,文明点数+200!】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这个师爷很科学请大家收藏:(m.zuiaixs.net)这个师爷很科学醉爱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