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书师傅的二徒弟早已备好了晾纸架,竹制的架子分了十几层,刚印好的纸一张张挂上去,像一串串展翅的白鸽。
李泰蹲在字盘边,亲自排“蔡文姬,通音律”几个字,排完又捡了个“图”字模。
一个时辰,已经印出了一百张。
师傅这边印,徒弟那边继续排下一页,照这个进度,三天可以印出一百套。
见天色不早,李泰在侍卫的保护下回长安了,陈睿在这边继续盯着印书。
三天后,所有书页印完。
李泰又过来检查,顺便带来了蓉娘和姐姐们画的图画雕版。
徒弟们把晾干的纸收拢,按相同书页归在一起。
李泰拿起摞书页,是李世民题的“开蒙启智,惠民之本”,给陈睿竖起了大拇指。
“先生这印书法子,太快了。就这五六个人,三天就印完一百套,不可思议!”
“就等今天蓉娘她们画的插图刻板印刷了。”
“插图补上,这本《三字经》才算真正齐全。”
拿过一块雕版,上面是蓉娘画的纺车图:立轮转动,纱锭悬空,连轮叶上的木纹都刻得清清楚楚。
李泰说:“王师傅把这里刻得深些,印出来更分明。”
印书师傅接过雕版,对着光看了看:“线条匀,深浅合度,能印出好模样。”
他让徒弟取来新调好的油墨,这次特意加了点朱砂,让纺车的轮框印出来带点微红,更醒目。
李泰凑过去看:“‘纺车转,线儿长’旁边配上这图,娃娃们一看就知道纺车是啥模样,比光认字强多了。”
陈睿指着另一块雕版——上面是幅水车灌田图,渠水顺着木槽流进田里,禾苗青青,几个农人在旁笑谈。
“这张印在‘水车动,田苗壮’旁边,正好让娃娃们知道,水车为啥能让庄稼长得好。”
印书师傅小心地将雕版固定在木盘上,大徒弟蘸了墨,这次换了把更软的刷子,轻轻扫过雕版:“图画比字娇贵,刷墨得更轻,不然线条会糊。”
李泰看得手痒,又想试试,却被陈睿笑着按住:“殿下还是先看师傅们印几张,这图画印刷的力道更难拿捏。”
只见印书师傅取过一张稍厚些的竹纸,覆在雕版上,用碾子细细压了两遍,压得比印字时更久些。
“起!”他一声轻喝,纸页掀起时,众人都发出一声轻赞——纺车的轮带着微红,纱线细得像真能抽出来;水车的水流仿佛在动,连田埂上的草都看得清。
“太好了!”李泰拍手道,“比我画得清楚!”
李泰拿起印好的插图页,小心地与正文页对齐:“这就像给书安了眼睛,不光能读,还能看,娃娃们肯定更喜欢。”
纺车图、水车图、稻麦图、桑蚕图……一张张印好的插图页挂在晾纸架上,与正文页交相辉映,像一串串带着画的书页风铃。
傍晚时分,所有书页终于齐全。徒弟们按顺序摞好,用麻线在左侧装订。
李泰拿起一本装订好的《三字经》,封面用的是染成靛蓝色的硬纸,上面贴着张纯白纸条,写着“三字经”三个字——那也是李世民的御笔。
陈睿点头:“送二十本去长安,陛下见了带图的版本,定会更高兴。”
正说着,张正堂提着个食盒进来,里面是刚出锅的胡饼:“印完了?快来垫垫肚子!”
李泰抓起一个胡饼,边吃边往外走:“走,咱们回长安交差去!我这回可是干了一件大事,回去得和太子哥好好说说这事!”
“殿下自己回去交差就行,臣在草堂村还有事要处理。”
陈睿答道。
“那太没意思了,我怕一个人说不清楚。”李泰没想到陈睿不回去。
“殿下您在百工学堂都讲了几个月课了,这点事难不倒你。”
“那成,我就回长安去啦!”李泰跟陈睿告辞,风风火火的赶回长安汇报去了。
喜欢穿越大唐成小道士请大家收藏:(m.zuiaixs.net)穿越大唐成小道士醉爱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