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睿默然。
他忽然想起百工学堂里,那些寒门出身的学徒捧着借来的残卷抄录时的模样,字里行间都透着珍惜。
蓉娘见他不语,又轻声道:“再说,如今的书大多在世家手里。听说博陵崔家的书房,光《礼记》的注本就有三十多种,可寻常书生想借一卷看,得托三层关系,还得立字据按时归还,生怕损了一页。”
“寒门子弟想读书,要么去寺庙借佛经抄,要么就只能听先生口授,记多少算多少。”
她低头看着自己的字迹,“我爹常说,不是百姓不爱学,是书太难求了。”
陈睿的心沉了沉。
他忽然明白,世家大族垄断的哪里只是书籍,分明是知识本身。
他们握着经卷,便握着对典籍的解释权,握着培养子弟的门路,握着朝堂上的话语权。
朝廷虽想提拔寒门,可没有书读,寒门子弟纵有天赋,又怎能与从小浸在书堆里的世家子比?
就像百工学堂里,那些匠人子弟能更快掌握图纸,不是因为更聪明,只是因为他们家里多有有祖传的《考工记》抄本。
而陈东当初琢磨纺车,若不是自己偶然提点,怕是还在对着单锭纺车犯愁。
“若是……”陈睿忽然开口,声音有些发紧,“若是能让书变得像农具一样,寻常人家也能买得起呢?
蓉娘眨眨眼:“那怎么可能?木头刻不起,抄书又慢……”
陈睿没再说话,只是望着炭炉里跳动的火苗。
他想起前世的活字印刷,想起泥坯做的字模,想起可以反复排列的字盘。
若是用胶泥刻字,烧硬了做成字块,一套字模能印百套书,成本岂不是能降下来?
只是,这想法要实现,得有好的胶泥,得有懂烧制的匠人,还得有能让字模平整排列的木盘……千头万绪,却像炭炉里的火星,一旦燃起,就灭不了了。
蓉娘见他盯着火苗出神,以为他在愁书价,便笑道:“其实也不急,我慢慢抄,先让说话人把故事传开也好。
等将来……等将来睿哥哥的酒坊、磨坊都成了规模,说不定就能捐些钱给学堂,让先生多抄些书出来。”
陈睿回过神,看着她眼里的光,忽然笑了:“好啊,那咱们就先从抄故事开始。等开春了,太平河的磨坊转起来,咱们就把《三国》的故事讲完,让那些听书的百姓,也知道什么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另外,寒门子弟无书可读,咱们自己可以想办法创造一些浅显易懂,易学有用的书。”
“我师父以前教我学字,教了我一套三字诀,咱们不妨也抄出来。还可以根据三字诀进行改编,编一些天文地理,历史人文的故事进去,成为孩童的启蒙书。”
陈睿继续说。
“不过,这事情我们来做,不合适,得请帮手。”
“请谁呢?”
“你家不是有现成的吗?你哥和你大堂哥二堂哥就很合适做这个事情。他们现在都在国子监读书,不说饱读诗书,该有的经史子集见识都有了,正式需要实践的时候,再说,这启蒙教材一旦编出来,可是给他们扬名的好机会。”
“睿哥哥你是说,借三个哥哥的嘴把你想说的内容说出来吧?”蓉娘笑着说。
“嘿嘿,看破不说破嘛!”
喜欢穿越大唐成小道士请大家收藏:(m.zuiaixs.net)穿越大唐成小道士醉爱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