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乱后的城市,总有一些人会趁着混乱,暴露出人性中最丑陋的一面。果然,在南城的一条窄巷里,三个明军士兵正踹开一户人家的门,里面传来女人的尖叫和老人的哭喊。
“住手!”
常遇春的声音不大,却充满了不容置疑的威严。那三个士兵浑身一震,回头看到一身布衣的常遇春,先是一愣,随即认了出来,脸色瞬间变得惨白。
“将……将军……”其中一个士兵哆哆嗦嗦地想解释什么。
常遇春没有给他机会。他甚至没有多说一个字,只是对身后的亲兵使了个眼色。两名亲兵如狼似虎地扑了上去,刀光一闪,惨叫声戛然而止。三颗人头滚落在地,鲜血瞬间染红了青石板。
巷子里的哭喊声停了,那户人家惊恐地躲在门后,透过门缝,看到了这血腥的一幕。他们以为,接下来,这个杀人不眨眼的将军会冲进来,对他们下毒手。
然而,常遇春只是静静地站在那里,看着地上的鲜血,眼神里没有一丝波澜。他对那户人家说:“开门吧,没事了。我们是明军,不是元兵。”
然后,他转身离开,仿佛只是做了一件再寻常不过的事情。他没有回头看那户人家是否开门,也没有理会街上百姓们惊恐的目光。他只是继续往前走。
当天中午,三颗人头被高高地悬挂在了安定门的旗杆之上。鲜血顺着旗杆流淌下来,凝固成暗红色的冰棱,在阳光下显得格外刺眼。这血腥的警告,比任何军令都更有效。整个大都城,瞬间安静了下来。那些原本还心存侥幸、蠢蠢欲动的士兵,全都缩回了营房,连大气都不敢喘。
大都的百姓们,从最初的恐惧、躲藏,到后来悄悄打开门缝,看到了什么?他们看到的是那些纪律严明、对他们秋毫无犯的士兵。他们看到,士兵们宁愿啃着干硬的军粮,也不拿百姓一个馒头。他们甚至看到,那位传说中的、杀人如麻的常将军,亲自下马,将一个在街角被战马惊吓哭泣的孩子扶起,还从自己怀里掏出一个小小的、还带着体温的面饼,笨拙地递给他。
那孩子不哭了,睁着乌溜溜的大眼睛看着他。常遇春那张在战场上令敌人闻风丧胆的脸,此刻竟有了一丝不易察觉的柔和。他拍了拍孩子的头,转身离去,背影依旧挺拔,却似乎不再那么冰冷。
这一幕,被无数双眼睛看到,并在无数张嘴中流传开来。人们开始悄悄地议论,这支来自南方的军队,好像……和元兵不太一样。
**第二,安抚民心。**
光有铁律还不够,人心是肉长的,需要温暖来焐热。
常遇春立刻下令,打开元朝的府库。那堆积如山的粮食,没有运往前线,也没有充作军粮,而是被源源不断地运往城中各个角落,搭起了粥棚。
热气腾腾的米粥香气,第一次取代了血腥和腐朽的味道,飘荡在大都的上空。那些饿了好几天的贫苦百姓,起初不敢靠近,只是远远地看着。直到有明军士兵端着碗,满脸诚恳地送到他们面前,说:“老乡,吃吧,热乎的。我们将军说了,从今往后,大家都是一家人,有饭一起吃。”
第一个接过碗的人,手在抖,眼泪在眼眶里打转。那碗粥,不仅温暖了他的胃,更温暖了他那颗冰冷绝望的心。很快,粥棚前排起了长队。人们喝着粥,脸上虽然还带着惊魂未定的神情,但眼中却多了一丝久违的生气。
紧接着,常遇春又让人贴出了安民告示。告示是用汉文和蒙古文两种文字写的,内容很简单:废除元朝的一切苛捐杂税,包括那臭名昭着的“包银制”;鼓励商贩开市,恢复生产;所有在前朝受迫害的汉人儒生、工匠,一律既往不咎,并可凭才干获得任用。
告示的末尾,赫然盖着“大将军常遇春”的朱红大印。那枚大印,鲜红如血,沉重如山。此刻,它比任何刀枪都更能安抚人心。它代表着一种承诺,一种秩序,一种全新的可能。
一个白发苍苍的老秀才,拄着拐杖,在告示前站了很久很久。他浑浊的老眼里,渐渐蓄满了泪水。他活了一辈子,从南宋到元朝,见过太多的苛政和兵祸,他从未想过,有朝一日,能看到这样一张告示。他颤巍巍地对着告示的方向,深深地鞠了一躬。
**第三,恢复秩序。**
一座城市,不能只有温饱,还要有生机。
常遇春迅速组织人手,扑灭城中因战乱引发的零星火灾,清理街道上的瓦砾和垃圾,组织人力掩埋无人收敛的尸体。他还做了一件让所有人都意想不到的事:他亲自登门,拜访那些在元朝统治下备受欺压的汉人儒生和乡绅。
在一座简陋的宅院里,常遇春见到了前朝的翰林学士,宋濂的同窗,刘伯温的好友——赵孟頫的远房侄子,赵清。赵清因为不愿为元廷效力,一直闭门谢客,以书画自娱。
常遇春一身布衣,站在赵清的门前,恭敬地递上了名帖。赵清起初以为是哪个武夫来骚扰,本想不见,但看到名帖上“常遇春”三个字,犹豫了片刻,还是开了门。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大明第一战神请大家收藏:(m.zuiaixs.net)大明第一战神醉爱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