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想起小时候,父亲带着他种田的情景。那是在一个宁静的小村庄,阳光温暖,空气清新。父亲黝黑的脸上总是带着憨厚的笑容,他教常遇春辨认不同的种子,教他如何侍弄庄稼,教他“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道理。虽然日子清贫,每天都要在田地里辛勤劳作,汗水浸透衣背,双手磨出老茧,但那种踏实感,那种与土地、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感觉,是他现在无论如何也找不回来的。那时候,他虽然穷,但心是安的,梦是美的。他可以躺在田埂上,望着蓝天白云,想象着未来。他曾经有过的大志向,要做一个保家卫国、受人尊敬的英雄,像那些书上写的,像关羽、像岳飞,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那些梦想,像夜空中最亮的星,指引着他前行的方向。可自从他踏入黑风寨的那一刻起,那些梦想就像被风吹散的蒲公英,消失得无影无踪。他亲手掐灭了它们,用刀光和血火,将它们埋葬在了黑风寨那片罪恶的土地上。
“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 这句古话,他小时候在私塾里读过,先生讲得口干舌燥,他听得昏昏欲睡。当时,他只觉得这是老掉牙的陈词滥调,离自己这种山野小子太遥远了。他不懂,一只鸟,一棵树,一个臣子,一个君主,能有什么关系。现在,经历了这一切,他终于明白了。自己就像一只没有方向的鸟,在乱林中乱飞,没有根基,没有依靠,最终只会被更强大的猎物盯上,被猎杀。他需要一棵真正的“树”,一棵能给他遮风挡雨,能让他安心栖息,能让他实现价值的“树”。他需要一个人,一个真正的“明主”,一个值得他效忠、能够实现他抱负的领路人。
然而,在元末这个动荡的年代,什么样的主人才是“明主”呢?这是一个让他日夜思索的问题。他听说过很多名字,很多势力。北边,红巾军的旗帜似乎染红了半边天。韩山童、刘福通等人揭竿而起,声势浩大,号称要“恢复汉室”,替天行道。他们的队伍里汇聚了无数不堪元朝统治的穷苦百姓,打出的口号响亮而诱人。张士诚,这个来自盐贩子起家的枭雄,在江浙一带割据一方,据说他治下的百姓生活还算安定,甚至有些富庶。徐寿辉,则在南方建立了天完政权,虽然内部矛盾重重,但实力不容小觑。南边,还有不少义军和地方豪强在活动,他们或大或小,或明或暗,都在这片混乱的土地上寻找着自己的生存空间。他还听说,朝廷虽然腐败透顶,官吏贪墨,民不聊生,但毕竟掌控着强大的军事力量,鹰旗军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他们装备精良,训练有素,是维持元朝统治的支柱。除了这些,还有那些隐藏在暗处的野心家,那些手握重兵却按兵不动的将领,那些打着各种旗号的江湖势力……谁才是真正的“明主”?
他不知道。他只知道,不能像在黑风寨那样,只凭着一腔热血和寨主几句漂亮话就盲目跟从。刘据,虽然勇猛,但目光短浅,心胸狭隘,只知打家劫舍,称王称霸,从未想过为百姓做些什么。他所谓的“义气”,不过是小团体内部的勾结和利益交换;他所谓的“规矩”,不过是用来约束手下,维护自己权威的工具。这样的人,注定只能带领山寨走向灭亡。他需要一个像父亲那样,虽然平凡,但诚实善良,懂得体恤他人;或者像那些传说中的英雄,有远大的抱负,有仁爱之心,能够真正带领百姓走出困境,带来希望的人。
日子一天天过去,山林里的日子单调而压抑。常遇春的身上有几处暗伤,是被鹰旗军的箭矢擦伤的,起初只是隐隐作痛,后来在潮湿的环境中开始发炎。他凭借着山林里的一些草药,捣烂了敷在伤口上,又用干净的布条胡乱包扎起来。伤势渐渐痊愈,但那深层次的疼痛,却像跗骨之蛆,怎么也驱赶不走。心中的迷茫,更是如同阴霾,笼罩不散。他像一个迷路的旅人,在黑暗中摸索着前进的方向。他不知道自己的未来在哪里,也不知道那个“明主”究竟是谁,会在哪里出现。他只知道,自己不能再这样浑浑噩噩地活着了。像现在这样,像一只过街老鼠,像一株无人问津的野草,苟延残喘,不是他想要的结局。他必须主动去寻找,去选择,去抓住属于自己的那片天空。
于是,在一个雨后的清晨,当山间的雾气渐渐散去,露出一片湿漉漉的翠绿时,常遇春做出了决定。他不再躲藏,不再逃避。他需要了解这个世界,需要知道外面正在发生什么。他需要信息,需要方向。
他仔细检查了自己的行装,除了身上那件已经破旧不堪的粗布衣服,就只有一把藏在腰间、磨得有些发亮的短刀。这是他唯一的武器,也是他最后的尊严。他深吸了一口山林里清新的空气,尽管这空气里还夹杂着泥土的腥气和腐叶的霉味,但对他来说,已经是奢侈的享受了。他迈开脚步,朝着山下的方向走去。他的目标,是最近的一个小县城。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大明第一战神请大家收藏:(m.zuiaixs.net)大明第一战神醉爱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