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配制了一种温和的清洗溶液,由蒸馏水、中性洗涤剂和少量过氧化氢组成,浓度非常低,既能去除墨迹表面的污渍,又不会损伤墨迹和纸张。她用极细的毛笔蘸取溶液,在墨迹模糊的地方轻轻点洗,然后用吸水纸迅速吸干溶液。这个过程需要极大的耐心,每一个动作都要精准控制,不能让溶液在纸页上停留过长时间。
小林在一旁看着,忍不住赞叹道:“苏老师,您的手真稳啊。”她刚才尝试着模仿苏念的动作,结果刚一碰到纸页,就差点把纸戳破。
苏念笑了笑,没有说话。她的手之所以稳,是十几年如一日练出来的。刚开始学习修复时,她光是练习用镊子夹纸屑就练了三个月,每天重复同样的动作,直到能够精准地夹起最细小的纸屑而不损伤它。
清洗工作进行了整整一天,当苏念完成最后一页的清洗时,天色已经暗了下来。修复室里的灯光柔和地洒在纸页上,苏念惊喜地发现,经过清洗后,部分模糊的字迹竟然变得清晰了一些,墨迹的晕染范围也似乎缩小了。
“有效果!”小林兴奋地叫了起来。
苏念也感到一阵欣慰,但她并没有掉以轻心。她知道,这只是第一步,接下来的固色工作依然是难题。她看着清洗后的纸页,思考着下一步的方案。既然传统固色剂和现代纳米固色剂都不适用,那能不能将两者结合起来,或者寻找一种新的固色材料?
她想起了师父曾经提到过的一种古老的固色方法——虫胶固色法。虫胶是紫胶虫分泌的树脂,在古代被广泛用于书画、皮革等的保护。师父说过,虫胶的粘性适中,透气性好,对墨迹的固色效果不错,但因为获取难度大,现在已经很少有人使用了。
苏念立刻上网查询虫胶的相关信息,并联系了几家专门经营传统修复材料的店铺,终于找到了一家有售天然虫胶的店铺。她当天就下了订单,第二天一早就收到了货。
拿到虫胶后,苏念并没有立刻使用,而是先进行了试验。她找了一张与手册材质相近的清末竹纸碎片,用同样的松烟墨在上面写了几个字,模拟手册上的墨迹情况,然后将虫胶用酒精溶解,稀释成不同浓度的溶液,分别涂抹在字迹上,观察固色效果和对纸张的影响。
经过反复试验,苏念终于找到了最合适的浓度。她将虫胶溶液稀释到2%,然后用细毛笔蘸取溶液,轻轻涂抹在手册的墨迹上。这次,她没有像之前那样大面积涂抹,而是针对每一个模糊的字迹进行局部处理,确保虫胶溶液只作用在墨迹上,不会扩散到周围的纸页。
涂抹完成后,苏念将手册放在通风良好的地方自然干燥。她站在一旁,目不转睛地看着纸页,心中既紧张又期待。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纸页上的虫胶溶液慢慢干燥,形成了一层薄薄的保护膜。
当纸页完全干燥后,苏念迫不及待地拿起放大镜观察。奇迹发生了!原本模糊的字迹变得清晰了许多,墨迹的晕染情况得到了明显的控制,而且纸页表面没有出现发黏的情况,透气性也很好。更重要的是,墨迹的颜色没有发生变化,依然保持着原本的深黑色。
“成功了!”苏念激动得声音都有些颤抖。连日来的疲惫和焦虑一扫而空,取而代之的是满满的成就感。小林也兴奋地凑过来,看着修复后的字迹,忍不住说道:“太神奇了!苏老师,您太厉害了!”
苏念微微一笑,心中却清楚,这只是修复工作的一部分。墨迹固色完成后,接下来还要进行纸张的修补和装订。手册的不少纸页都有破损和缺失,需要用补纸进行修补。苏念选择了与原纸材质相近的竹纸,将补纸裁剪成合适的形状,然后用传统的糨糊进行粘贴。
糨糊也是苏念自己制作的,用的是上等的糯米,经过淘洗、浸泡、蒸煮、研磨、过滤、发酵等多道工序,制作出的糨糊粘性适中,不易发霉,对纸张的损伤极小。她用细毛笔将糨糊均匀地涂抹在补纸的边缘,然后小心翼翼地将补纸贴合在破损的纸页上,用吸水纸按压平整,去除多余的糨糊和空气。
这个过程同样需要极大的耐心和细心。每一张补纸的大小、形状都要与破损处完全吻合,粘贴的位置也要精准无误,否则就会影响古籍的原貌。苏念一张一张地修补着,不知不觉又过了两天。
当最后一张补纸粘贴完成后,苏念开始进行装订工作。她选用了与原书线绳材质相近的棉线,按照传统的线装方法,将松散的纸页重新装订起来。她先用锥子在书脊处扎出均匀的小孔,然后将棉线穿过小孔,熟练地打结、缠绕,动作流畅而娴熟。
装订完成后,苏念将手册放在修复台上,仔细地检查着每一个细节。封面虽然依然有些褪色,但边角已经被修剪整齐,书脊处的线绳排列整齐,牢固而美观。内页的墨迹清晰可辨,破损的地方被修补得天衣无缝,整本书看起来既恢复了原貌,又保留了岁月的痕迹,真正做到了“修旧如旧”。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目光所及都将是你请大家收藏:(m.zuiaixs.net)目光所及都将是你醉爱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