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过程极其耗时,每一页纸都要花费将近半个小时的时间。苏念不敢有丝毫懈怠,眼睛紧紧盯着纸页,生怕一不小心就会戳破纸张。小林在一旁帮忙递工具、换吸水纸,看着苏念专注的样子,大气都不敢喘一口。
经过两天的努力,纸张上的霉斑终于被清理干净了,纸页也通过低温脱水处理变得干燥了一些,原本脆化的纸张似乎恢复了一丝韧性。可当苏念准备进行墨迹固色时,新的问题出现了。
她首先尝试了最常用的明矾固色法。明矾是古籍修复中常用的固色剂,能与墨汁中的胶成分结合,形成稳定的物质,防止墨迹晕染。苏念按照传统配方,将明矾溶于蒸馏水中,配制成浓度为5%的明矾溶液,然后用细毛笔蘸取溶液,轻轻涂抹在墨迹上。
然而,效果却不尽如人意。涂抹了明矾溶液后,部分墨迹的晕染情况并没有得到改善,反而有些地方的字迹变得更加模糊了。苏念赶紧用吸水纸吸去多余的溶液,心中充满了疑惑。她再次用检测仪分析墨迹成分,发现墨迹中的胶成分已经分解得非常严重,明矾溶液不仅没有起到固色作用,反而因为渗透压的原因,让墨粒进一步扩散,导致字迹更加模糊。
“看来明矾固色法行不通。”苏念有些失望,但并没有放弃。她又尝试了另一种传统方法——桃胶固色法。桃胶是桃树分泌的树脂,具有很强的粘性,在古代常被用作书画修复的固色剂和粘合剂。苏念将桃胶用温水泡发,过滤掉杂质后,稀释成合适的浓度,然后用棉签蘸取桃胶溶液,小心翼翼地涂抹在墨迹上。
这次的效果比明矾固色法稍好一些,部分字迹的晕染情况得到了缓解,但仍然有不少字迹模糊不清。更让人头疼的是,桃胶溶液干燥后,会在纸页表面形成一层薄薄的胶膜,虽然不明显,但会影响纸张的透气性,长期来看,可能会加速纸张的老化。苏念用手轻轻触摸纸页,感觉到表面有些发黏,心中立刻否定了这种方法。
“不能用传统方法,那试试现代科技?”苏念想到了近年来兴起的纳米材料固色技术。她联系了相关的科研机构,拿到了一种专门用于古籍墨迹修复的纳米硅烷固色剂。这种固色剂的颗粒极小,能够渗透到纸张纤维和墨粒之间,形成一层保护膜,既不会影响纸张的透气性,又能有效固定墨粒,防止晕染。
苏念按照使用说明,将纳米硅烷固色剂稀释后,用喷雾器均匀地喷洒在纸页上,然后将纸页放在通风处自然干燥。她满怀期待地等待着结果,可干燥后一看,情况依然没有好转。那些原本模糊的字迹,虽然没有继续扩散,但也没有变得清晰,反而有些地方的墨迹出现了轻微的变色,从原本的深黑色变成了灰黑色。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苏念感到一阵焦虑,她坐在修复台前,双手撑着额头,疲惫地闭上了眼睛。连续几天的高强度工作,加上修复过程中不断遇到的挫折,让她身心俱疲。她想起了刚入行时,师父对她说过的话:“古籍修复是一件需要耐心和毅力的事情,每一本古籍都有自己的脾气,你不能急于求成,要静下心来,慢慢琢磨,才能找到最适合它的修复方法。”
可现在,时间不等人。基金会已经收到了多家科研机构和博物馆的申请,希望能尽快对这本文物保护手册进行研究。如果不能尽快完成修复,不仅会影响研究工作的开展,还可能因为拖延时间过长,导致古籍进一步受损。
苏念站起身,走到窗边,推开窗户,一股热浪扑面而来,夹杂着外面的蝉鸣和人声,让她烦躁的心情稍微平复了一些。她看着窗外的梧桐树,树叶被阳光晒得有些蔫蔫的,可依然顽强地伸展着枝叶。她想起了自己修复过的那些古籍,有些比这本手册破损得还要严重,可最终都被她一点点修复好了。她不能就这样放弃。
回到修复台边,苏念重新拿起放大镜,仔细观察着墨迹的细节。她发现,墨迹的晕染程度并不均匀,有些地方晕染得厉害,有些地方则相对轻微。她又翻到手册的后半部分,发现后面几页的墨迹保存情况比前面要好一些,虽然也有褪色,但晕染的情况并不严重。
“为什么前后会有这么大的差别?”苏念心中产生了一个疑问。她仔细检查了前后纸页的材质,发现都是同样的竹纸,并没有区别。难道是墨汁的问题?她再次用检测仪对前后页的墨迹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后面几页墨迹中的胶成分分解程度确实比前面轻一些。
“难道是储存时的位置问题?”苏念推测,这本手册在阁楼里存放时,可能前面几页靠近窗户或者潮湿的墙壁,受到的潮气侵蚀更严重,所以墨迹受损也更厉害。而后面几页相对干燥,所以保存情况更好一些。
这个发现让苏念看到了一丝希望。既然后面几页的墨迹受损较轻,说明只要找到合适的方法,还是能够修复的。她决定改变思路,不再一味地使用固色剂,而是先尝试清理墨迹表面的污染物,再进行局部修复。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目光所及都将是你请大家收藏:(m.zuiaixs.net)目光所及都将是你醉爱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