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雨带来的微凉尚未散尽,校园里的气氛却骤然紧绷起来。期中考试如同一片沉重的阴云,笼罩在高二每一个班级的上空。课间追逐打闹的身影少了,教室里埋头演算、低声背诵的身影多了起来,空气里弥漫着粉笔灰和油墨试卷的味道,混合着一种无声的焦虑。
米小圈也感受到了这股压力。他不再是高一那个对成绩满不在乎、只求及格万岁的少年了。某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动力,促使他比以往任何一个学期都要认真地对待这次考试。或许,是想证明些什么;又或许,是不想被某个人甩开太远。
他的目光不自觉地飘向身旁。李黎依旧是她那副雷打不动的镇定模样,课间除了必要的休息,大部分时间都伏在桌上,不是刷着厚厚的习题集,就是整理着条理清晰的笔记。她的世界仿佛自成体系,严谨、高效,不容打扰。但偶尔,当米小圈被一道物理难题卡住,抓耳挠腮之际,她会用笔轻轻点一点他草稿纸上某个错误的步骤,言简意赅地提示一句:“受力分析,这里漏了摩擦力。”或者在他背诵古诗词卡壳时,淡淡地接上下一句。
这种细微的、不经意的帮助,成了米小圈备考期间最大的慰藉和动力。他不想总是那个被提示的人,他也想有一天,能和她并肩讨论难题,甚至……能有机会帮到她。
于是,放学后的“绕远路”时光,内容也悄然发生了变化。不再是漫无目的的闲逛和偶尔的闲聊,更多时候,变成了移动的自习室。
“喂,李黎,这道函数单调性证明,我总觉得步骤有点啰嗦,你看这样写行不行?”米小圈会摊开练习本,指着上面密密麻麻的演算过程。
李黎会停下脚步,仔细看一会儿,然后用手指点着:“从第二步到第三步,可以直接用导数的定义,不需要绕那么大的圈子。这里,简洁一点。”
或者,李黎也会罕见地提出疑问:“这篇英语阅读理解的最后一段,作者的态度我觉得有点模糊,你怎么理解?”
米小圈在英语上略有优势,这时便会打起十二分精神,结合上下文和自己的语感,努力给出清晰的分析。每当李黎听完,若有所思地点点头,说一句“有道理”时,米小圈心里都会涌起一股小小的、难以言喻的成就感。
他们走在黄昏的街道上,讨论着解析几何的多种解法,争论着古诗词的深层寓意,背诵着英语单词和语法要点。路边的梧桐叶在他们身边一片片飘落,晚霞将他们的影子拉长,交织在一起。学习在这段特殊的同行里,似乎也不再是那么枯燥乏味的事情。
考试前的最后一个傍晚,米小圈罕见地有些沉默。临近分手时,他忽然没头没脑地问了一句:“李黎,你……你觉得这次考试难吗?”
李黎看了他一眼,似乎看穿了他平静表面下的那丝紧张。她语气平淡,却带着一种让人安心的力量:“按平时复习的来就好。别想太多。”
这句话像一颗定心丸,让米小圈躁动的心平静了不少。他用力点了点头:“嗯!”
为期三天的期中考试,在笔尖与纸张摩擦的沙沙声中,紧张而有序地过去了。交上最后一科试卷,米小圈长长地舒了一口气,感觉像是打完了一场硬仗。发挥说不上完美,但他确实尽力了,几乎没有留下太多空白。
等待成绩公布的那几天,是一种混合着期待与不安的煎熬。米小圈表面上和铁三角的姜小牙、车驰插科打诨,仿佛毫不在意,但每次班主任拿着成绩单走进教室,他的心跳都会漏掉半拍。
终于,在一个平平无奇的下午自习课,班主任拿着一叠表格走了进来,教室瞬间鸦雀无声。
“下面公布一下这次期中考试的总分和排名。”班主任推了推眼镜,声音沉稳地念了起来。
从第一名开始。毫无悬念,李黎的名字再次出现在顶端,总分傲视群雄。同学们投去钦佩的目光,李黎本人却只是微微抬了抬眼,继续看着手中的书,仿佛这一切与她无关。
米小圈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他听着一个又一个名字过去,第十名,第十五名,第十八名……他的手心微微出汗。
“……第十九名,王小明。”
“……第二十名,”班主任顿了顿,目光在教室里扫视了一圈,最终落在米小圈的方向,“米小圈。”
嗡——米小圈感觉自己的大脑像是被什么撞了一下,瞬间一片空白。他……他进了前二十?班级第二十名?这是他进入高中以来,从未达到过的高度!
巨大的惊喜如同潮水般涌来,让他几乎要从座位上跳起来。他下意识地、迫不及待地看向身旁的李黎。
几乎在同一时间,李黎也转过头来看向他。她的目光不再是平日里那种纯粹的冷静和理性,而是带着一丝清晰的、为他感到高兴的笑意,那笑意很浅,却如同投入湖心的石子,在米小圈心里漾开了巨大的涟漪。她甚至几不可察地,对着他轻轻点了点头。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米小圈李黎:从同桌到白头请大家收藏:(m.zuiaixs.net)米小圈李黎:从同桌到白头醉爱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