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可求顿时绷紧了神经。
夜幕降临,莫非敌军要趁夜渡河来袭?
他清楚柴皓麾下有几支精锐水师。
未等折可求调整防御,四周营寨已接连响起喧哗。
敌军杀来了,快撤!
根本抵挡不住,不想被炸成灰就逃命吧!
鄜延路的弟兄们都跑了,咱们也走!
逃得慢的等死吧!
此起彼伏的呼喊声中,黄河沿岸数十里联营的南门尽开,无数火把汇成蜿蜒火龙,向着汴梁方向涌动。
这场景着实诡异——
全然不似溃败之象,
倒像是井然有序的撤退!
原来西军与雄州敢战士因主帅种师道、王渊被朝廷软禁,又遭宦官监军压制,早存不满。他们既不愿与柴皓为敌,又顾忌主帅安危,索性佯装溃败南撤,将河防拱手相让。
西军这般作态,却引得京东、淮西等地兵马误判军情,纷纷真溃。转眼间,四十万守军土崩瓦解——其中半数本就是强征充数的壮丁,最易随波逐流。
中军帐内,折可求喉结滚动。
听着漫山遍野的逃命声,他既恼火又困惑:柴皓尚未渡河,四十万大军竟自行崩溃?
这般荒唐事,怕是话本都不敢这般写!
报!淮西军溃散!
报!京东军溃逃!
(“将军,京西路军马溃散!”
“将军,陕西五路兵马,尽数撤离!”
接连不断的军报传入帐中,折可求的面色由铁青转为阴沉,最终一片惨白。
局势比他预想的更为严峻。
淮西、京东等路兵马被战鼓声惊退尚可理解,可陕西五路西军中,除鄜延路外,其余四路竟也不战而退!
这绝非他所熟知的西军作风。
陕西五路与折家的府麟丰三州相邻,折家军与西军并肩抗夏百年,折可求深知西军之坚韧。
西军虽非不败之师,却擅结寨固守,敢打硬仗,怎会未见敌军便自行撤离?
尤其是种师道麾下兵马,素以顽强着称。
折可求敏锐地意识到,此事必有蹊跷。
最终,他得出结论——西军并非溃逃,而是主动撤退!
他们根本不愿与北岸的柴皓交锋!
想到此处,折可求面色愈发苍白。
西军坐拥十余万精锐尚且避战,而折家军仅五万之众,其中两万留守边陲,随他南下的不过三万。
即便折家军骁勇善战,可面对柴皓麾下连败金军、歼灭十三万敌军的虎狼之师,这三万人如何守住黄河天险?
正思虑间,北岸的鼓声渐缓,但折可求心中警惕未减半分。
兵不厌诈,虚实难测。
“父亲,诸路皆退,我军也该撤了!”折彦文沉声劝道。
折可求缓缓摇头:“朝廷刚授我太尉、大河防御使之职,如今四十万河防军不战而溃,我身为主帅,纵不知情,亦难辞其咎。”
“大宋历来用人朝前,不用人朝后,即便退至汴梁,也难逃罪责。”
“那便回府麟丰三州,闭境自守!”折彦文再度提议。
出乎意料的是,折可求再次摇头:此刻班师回朝,时机未到。我折家军若要凯旋,必先择明主而后动。此番河防失利,朝廷已难容我等。听闻老种经略相公种师道亦被诱至汴梁囚禁,京师实非善地。既如此,不如归顺周王!
臣观周王用兵如神,胸襟似海,实乃旷世明主。其未渡黄河,仅凭战鼓雷动,便令宋军四十万众望风披靡,其中大半非溃逃而是主动归附,足见其威震寰宇,深得民心!我折氏举族投效,方为上策。
非是微臣不愿尽忠,亦非折家见利忘义。当那四十万大军不战自溃之时,大宋气数已尽。失尽民心的王朝,不过苟延残喘罢了!
折可求当即传令:全军后撤十里,遣使渡河禀明周王,折家愿效犬马之劳!
河对岸的柴皓接见来使后,轻抚长须笑道:折将军真乃俊杰。心下却暗自莞尔——他本效仿金人悬羊击鼓之计,未料竟真吓退四十万守军,更引得折家军归降。一通战鼓收服四十三万雄师,堪称古今奇谈。
黎明时分,周军四万将士踏着新架浮桥渡河。柴皓于晨光中会见折可求,只见这位戎装将领单膝跪地:败军之将折可求,拜见周王!身后三万将士齐声山呼。
柴皓亲手搀扶道:将军悬崖勒马,弃暗投明,孤心甚慰。素闻将军忠义,此番归顺,定是为保全将士性命。此言发自肺腑——他深知历史上折可求死守三州抗金的壮举,纵金人以 厚禄相诱亦不改其志。
此后,听闻康王赵构在江南另立朝廷,折可求立即遣使觐见,恳请王师挥戈北上,收复中原河山。
怎奈赵构只图偏安一隅,全无北伐之意,令折可求满腔热忱付诸东流。
在女真与党项两族夹攻之下,折可求苦撑数载。直至粮尽援绝之际,金将挟持其父其子等族人相胁,终使这位边关名将不得不屈膝归降。
柴皓深知,折可求降金实属无奈。这位将军坚守疆场多年,实乃朝廷弃北地于不顾,方有此不得已之举。更可叹的是,金人始终疑其诈降,最终竟将其暗害。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水浒:后周遗孤,开局撕诏书请大家收藏:(m.zuiaixs.net)水浒:后周遗孤,开局撕诏书醉爱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