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郎战死沙场,埋骨青山,无愧天地。
但凡草木繁茂之地,皆有忠魂长歌激荡。”
“今日日月同照,王政南以大蜻战旗为信物,借南风作舟楫,请英灵归故土。”
王炅语调沉凝,字字如铁,高声宣道:“谨持大蜻战旗,告于山川诸神:鬼魅退避,神明共饮此酒,不得阻拦忠魂——归来吧!”
“不得阻拦忠魂,归来吧!”
“不得阻拦忠魂,归来吧!”
“不得阻拦忠魂,魂兮归来!”
文臣肃立,武将执甲,士子捧卷,百姓垂首,所有目光皆凝在那猎猎招展的战旗之上,无声长啸。
轰然一声巨响。
刹那间,大蜻城头烽火冲天而起。
江东四郡、淮南、庐江、夷州、交州,各州县于正午时分齐燃烽燧。
战旗为信,南风作渡,烽火引路,烈酒敬神。
山川有灵,鬼神共饮,只为护送那些客死异乡的大蜻将士,魂归故里。
大蜻虽不能俯览九州疆域,
可此刻,每一座城池的烟火升腾,连成一片燎原之势。
赤焰映空,仿佛将整个南方的苍穹染成了血色。
“大蜻,长平永安。”
“战旗为信,南风为舟,魂兮归来。”
王炅锵然拔剑,将大蜻战旗深深插入祭鼎之前。
随即转身,遥望交州方向。
那一眼似能穿透千山万水,直抵荒野孤坟,唤回那些沉眠于异域的英魄。
他只愿他们能看见,那迎风飞扬的旗帜仍在飘扬。
在神只的护佑下,乘着南来的清风,循着不灭的烽火,千万忠魂正缓缓归来,汇聚于大蜻城前。
一息。
两息。
十息。
人群中已有轻叹响起。
阵亡将士亲眷低头掩面,泪落如雨。
终究……鬼神之说,不过是慰藉人心罢了。
刘晔、荀攸、张昭等人喉头微动,欲言又止,似想劝解这近乎执念的仪式。
呼——
呼——
一刻钟后,风至。
列阵的战旗骤然翻卷,自交州吹来的长风席卷城外旷野,裹挟着滚滚烟尘横扫天地。
然而那漫天烽烟,竟不沾战旗一丝一缕,也不侵扰百姓将士口鼻,唯独盘旋缭绕于巍峨英烈碑与祭祀鼎上,久久不散。
仿佛真有无数英灵随风而返,在高空盘桓良久,最终轻轻落下,栖于碑前。
这一刻,万人哽咽。
祭文已诵,清酒已洒,本以为不过是一场抚慰生者的仪式,
谁知竟现如此奇象,天地为之动容。
“愿诸君安息。”
“以碑为家,见证我大蜻太平昌盛。”
王炅整衣正冠,深施一礼,如同恭请英魂入居其位。
“愿诸君安息。”
“愿诸君安息。”
“愿诸君安息。”
将士举戈致敬,学子捧书默哀,百姓躬身叩首。
他们所拜的,不只是碑石,更是那远葬他乡的袍泽兄弟。
愿他们在归途之后,得享安宁。
话音落地,南风忽止,战旗徐徐垂下,烟霭渐散。
十月初十。
这一日,举国同悲。
大蜻城白衣素缟,哀声三日未绝。
凡经英烈碑者,无论商旅黎民,无不驻足焚香,躬身致意。
而当日南风卷旗、烽火引魂之事,更被人口口相传。
战旗为引,南风为舟,烽火指路,山川共饮——这些话语本属虚渺,却在现实中一一应验。
是神迹?
抑或……人在造神?
王炅,已在百姓心中悄然立身为神。
这一日,大蜻上下百官亦心潮难平。
一人可令鬼神退避,驱使南风,召英魂归返——
这般人物,岂非天命所归?岂非既寿且昌,承天受命?
接连数日,群臣相见,神色微妙。
似有千言万语堵在胸口,却又因敬畏而不敢出口。
“文和。”
“公达。”
军议司中,鲁肃目光迷离,苦笑摇头:“我读圣贤之书,习治世之道,也见识过大蜻学府万千典籍,如今却连这世间是否真有鬼神,都不敢断言了。”
“呵。”
荀攸轻笑,不置一词。
贾诩低眉敛目,淡淡道:“你不过是想请主公登王位罢了。”
“啊?”
鲁肃一时语塞,尴尬一笑。
贾诩伸了个懒腰,抬眼挑眉:“此事我等早已商议妥当。
待荆州、西川尽归辖治,便请主公进位称王,同时举行天婚之礼。
否则,如何以大义之名讨伐司空府?”
“哦?”
鲁肃眸光微闪,若有所思。
荀攸轻咳两声,缓声道:“此事容后再议。
眼下各军伤亡惨重,正从辎重营与辅兵中抽调补员,兵部已在整理新编军籍。”
“嗯?”
鲁肃眉梢微微一动。
荀攸眯起眼睛,轻笑道:“子敬,你是兵部尚书,我掌军议司,这募兵之事便劳你多费心了。
至于战事筹划——荆州方向,也该提上日程了。”
“也好。”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三国:开局黄巾渠帅,掳夺二乔请大家收藏:(m.zuiaixs.net)三国:开局黄巾渠帅,掳夺二乔醉爱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