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实战应用:高频冲突场景的“合作式”解法
理论的价值在于指导实践。
《孩子:挑战》中的理念,最终要落地到具体的育儿场景中。
面对生活中最常见的亲子冲突,比如手足之争、权力斗争、孩子磨蹭不合作等,我们可以用“合作式”思维,找到既尊重孩子又不让父母妥协的解决方案。
(一)手足之争:从“法官”到“引导者”
“妈妈,他抢我的玩具!”“姐姐不让我玩她的书!”“弟弟又打我了!”
手足之间的争吵,是多子女家庭最常见的场景。
很多父母遇到这种情况,会下意识地充当“法官”,评判谁对谁错,批评犯错的孩子,安抚受委屈的孩子。
但这样做,不仅无法解决问题,还会让孩子觉得父母偏心,加剧手足之间的矛盾。
德雷克斯认为,父母介入手足之争,只会让冲突升级。
因为孩子会发现,通过争吵可以获得父母的关注,甚至可以利用父母的批评打击对方。
想要从根本上解决手足之争,父母要从“法官”转变为“引导者”,鼓励孩子自己解决冲突。
1. 不评判、不偏袒
当孩子发生争吵时,父母首先要保持冷静,不要立刻评判谁对谁错。
很多时候,手足之争没有绝对的对错,只是各自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
父母如果偏袒其中一方,会让另一方觉得自己不被爱、不被重视,从而产生怨恨。
比如,哥哥和弟弟抢玩具,父母不要说“哥哥应该让着弟弟”,也不要说“弟弟不该抢哥哥的玩具”,而是平静地说:“我知道你们都想玩这个玩具,现在你们需要自己想办法,怎么安排才能让两个人都满意。”
不偏袒不等于不关心,父母要让每个孩子都感受到自己被重视。
可以分别倾听每个孩子的想法,比如对哥哥说:“你觉得弟弟抢了你的玩具,你很生气,对吗?”
对弟弟说:“你也想玩这个玩具,所以才会去拿,对吗?”
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情绪被理解,然后引导他们一起寻找解决方案。
2. 引导孩子自己解决问题
父母的责任不是替孩子解决冲突,而是教他们学会解决冲突的方法。
可以引导孩子思考:“你们都想玩这个玩具,有没有办法让两个人都能玩到?”
“除了抢,还有什么更好的方式?”
比如,孩子可以轮流玩玩具,设定每人玩10分钟;
也可以一起玩玩具,合作完成一个游戏;
还可以寻找其他替代玩具,各自玩自己喜欢的。
父母要鼓励孩子提出自己的想法,然后一起讨论哪个方法更可行。
书中有一个案例:一对姐妹总是抢画笔,妈妈每次介入都会引发更大的争吵。
后来,妈妈改变策略,当姐妹俩再次抢画笔时,妈妈说:“我相信你们能自己解决这个问题,妈妈在旁边等着你们的答案。”
然后就不再说话。
姐妹俩愣了一下,开始讨论,最后达成协议:轮流使用画笔,每人每次使用20分钟,时间到了就主动交给对方。
从那以后,姐妹俩很少再为抢画笔而争吵。
通过自己解决冲突,孩子不仅能学会沟通、协商、妥协,还能培养责任感和合作精神。
这些能力,对他们未来的人际交往至关重要。
3. 给予每个孩子专属的关注
手足之争的根源之一,是孩子觉得父母的关注被兄弟姐妹抢走了,想要通过争吵获得更多关注。
因此,父母要给每个孩子专属的关注时间,让他们感受到自己是独一无二的,不需要通过争吵来证明自己的重要性。
比如,每天安排15-20分钟的“专属时间”,只陪伴一个孩子,做他喜欢的事情,听他说话,不被其他孩子打扰。
在这段时间里,孩子可以感受到父母全部的爱和关注,从而减少通过争吵获取关注的需求。
(二)权力斗争:从“对抗”到“合作”
睡觉、吃饭、写作业,这些日常场景,常常成为父母和孩子权力斗争的“战场”。
父母想让孩子按时睡觉、好好吃饭、认真写作业,孩子却偏偏反抗,你越催,他越磨蹭;你越强迫,他越反抗。
想要结束权力斗争,关键在于父母放弃“控制”的想法,用“合作”的态度,尊重孩子的自主需求,同时坚守自己的底线。
1. 用“有限选择”替代“命令”
权力斗争的核心是孩子想自主,父母想控制。
用“有限选择”替代“命令”,能让孩子感受到自己被尊重,同时父母也能达到预期的目标。
比如,父母想让孩子按时睡觉,不要说“快点上床睡觉,别再玩了”。
而是说“你想现在睡觉,还是再玩10分钟就睡?”;
想让孩子好好吃饭,不要说“快点吃饭,不然就饿肚子”,而是说“你想先吃米饭,还是先吃菜?”;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认知暴击50本神作的逆天改命书请大家收藏:(m.zuiaixs.net)认知暴击50本神作的逆天改命书醉爱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