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话音刚落,殿外突然传来甲胄碰撞的声响,一队侍卫冲了进来,将嬴傒团团围住。为首的侍卫长正是吕不韦的亲信,腰间悬着的铜符,与当年监视邯郸质子府的秦国暗卫所持一模一样。
“吕不韦!你敢动我?”嬴傒怒喝,挣扎着想要反抗。
“拿下!”吕不韦厉声道,“待大典结束,再交由宗正寺议罪!”
眼看嬴傒就要被拖出殿外,陈墨突然上前一步,捧着《秦记》高声道:“相邦息怒!《秦记》有载,昭王在位五十六年,凡遇宗室异议,必当‘广听纳谏,而后行之’。今日新君登基,正应效仿昭王,何不先验看傒公的手书,再定夺不迟?”
他将《秦记》高高举起,竹简在晨光中泛着青灰色的光:“国史在此,可证昭王遗训!”
殿内的气氛瞬间凝固。百官们面面相觑,不少老臣眼中露出赞同之色。昭王的威望深入人心,陈墨搬出《秦记》和昭王遗训,吕不韦再专断,也不能公然违抗。
异人适时开口,声音虽轻,却带着新君的威仪:“相邦,陈太史说得是。先验手书吧,也好让众卿心服。”
吕不韦的脸色变了几变,最终冷哼一声:“既如此,便请陈太史验看——太史令掌国史,辨伪存真,是你的职责。”他特意加重“辨伪存真”四字,带着威胁。
陈墨接过嬴傒的手书,走到殿中,借着晨光仔细查验。手书的竹简确实是宫中特制的“青竹”,上面的墨迹尚未完全干透,边缘有淡淡的水渍,与孝文王驾崩前夜的阴雨天气吻合。最关键的是,竹简末端的防伪印记——一个极小的“柱”字(孝文王名嬴柱),刻在竹节内侧,是当年昭王为防止伪造诏令,特意为诸子定制的暗号。
“确是孝文王陛下手书。”陈墨的声音清晰地传遍大殿,“‘近侍异动,需防’八字,确为陛下真迹。”
吕不韦的眼中闪过一丝阴鸷,却很快掩饰过去:“即便如此,也不能证明孝文王陛下的死因与新君有关。今日大典,不可再耽搁,还请新君受印!”
这一次,没人再反对。嬴傒被押了下去,但他的话像一颗石子,在百官心中激起了涟漪。异人接过印玺,指尖触到冰凉的玉质,突然转身,将印玺举过头顶,对陈墨道:“陈太史,《秦记》既成,便请以新君之名下令,将昭王、孝文王本纪誊抄百份,颁行各郡,让天下人知晓大秦传承有序!”
陈墨心中一暖。异人这是在借颁行国史,巩固自己的合法性,同时也是在保护他——吕不韦若想动太史令,就得先掂量掂量《秦记》在天下人心中的分量。
“臣遵旨。”陈墨躬身领命,目光与异人相接,看到了新君眼中的坚定。
大典继续进行,异人正式登基,号庄襄王。吕不韦被册封为相邦,总揽朝政,接受百官朝拜时,他的笑容里带着志得意满,却在转身的瞬间,狠狠瞪了陈墨一眼。
陈墨知道,这只是开始。吕不韦不会善罢甘休,嬴傒的事,孝文王的死因,还有潜藏在暗处的反对势力,都将是新朝面临的挑战。
大典结束后,陈墨回到太史令署,刚坐下,石匠就匆匆跑了进来,手里捧着一卷麻布,上面是墨家密探从陇西传来的急报:“师父,陇西叛乱的蒙骜旧部,竟然打着‘复昭王旧制,罢黜书同文’的旗号,还说……还说要拥立子婴为‘文枢王’,与洛阳的‘存韩社’遥相呼应!”
“文枢王?”陈墨皱紧眉头,这个称号显然是针对他提出的“文枢”概念,“他们把‘书同文’和子婴绑在一起,是想借反对新制的名义,行复辟之实。”
石匠忧心忡忡:“那我们怎么办?要不要把‘书同文’的事暂时压一压,先稳定局势?”
“压不得。”陈墨摇头,从案上拿起那卷“书同文策”的素帛,“越是动荡,越要推行‘书同文’。你看这素帛上的字,‘和’‘同’‘安’,哪一个不是乱世百姓的期盼?吕不韦靠武力压制反对,我们就得靠文字凝聚人心,这才是昭王和孝文王真正的遗志。”
他顿了顿,对石匠道:“你立刻带几名墨家弟子,将‘书同文策’誊抄百份,分送各郡学宫和市集。告诉天下人,‘书同文’不是新君的霸道,是三代以来的王道——黄帝仓颉造字,本为‘通神明之德,类万物之情’,岂是一国一邦的私产?”
石匠领命而去,刚走到门口,又被陈墨叫住:“等等,把这卷《秦记》的昭王本纪也带上,让刻工拓印下来,与‘书同文策’一同分发。我要让天下人知道,大秦的统一,不是靠杀戮,是靠一代代君王‘止杀兴文’的积累。”
夕阳西下时,咸阳城的大街小巷已经贴满了“书同文策”和《秦记》拓片。百姓们围着观看,识字的人念给不识字的人听,不时发出阵阵惊叹。
“原来昭王当年修都江堰,是为了让蜀地百姓有饭吃啊!”
“这个‘书同文’好!我儿子在邯郸做买卖,寄回来的信,一半字都不认得,要是都改成这样的新字,就好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大秦帝国:铁血文明请大家收藏:(m.zuiaixs.net)大秦帝国:铁血文明醉爱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