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王贲在辽东的寒风中,将燕王喜像拎鸡崽一样丢进囚车,又将代王嘉那不甘的首级悬挂上旗杆时,来自咸阳的崭新诏令,已经如同追着他背影的猎鹰,疾速送达。
诏令的内容简洁而明确,带着嬴政一贯的、不容置疑的决断力:燕代余孽既除,着王贲所部,即刻挥师南下,剑指魏国!
没有休整,没有庆功。帝国的战争机器,如同上紧了发条的精密器械,容不得半分松懈。王贲甚至能从那字里行间,感受到陛下那双深邃眼眸中,对“统一”二字最后拼图的灼热渴望。
魏国。
这个曾经战国首霸,开创变法先河,孕育了李悝、吴起等英才,一度让强秦不敢东望的国度,如今早已风华不再,沦为了蜷缩在中原腹地、苟延残喘的弱小势力。韩、赵已亡,楚、燕亦灭,曾经的“三晋”兄弟,只剩下它孤零零一个,如同惊涛骇浪中即将倾覆的一叶扁舟。
而其都城大梁(今河南开封),则以其城防坚固、粮草充足而闻名。它坐落于广袤的平原之上,城墙高厚,护城河宽阔,经过魏国多年经营,城内储粮据说可支数年。在冷兵器时代,这无疑是一块极其难啃的硬骨头。
王贲率领着麾下那支刚刚经历北伐、锐气正盛却也略显疲惫的虎狼之师,一路南下,渡过黄河,兵锋直指大梁。黑色的军团如同移动的乌云,给中原大地投下最后的、也是最为沉重的阴影。
当大梁那巍峨的城墙终于出现在地平线上时,即便是身经百战的秦军老卒,也不由得在心中暗暗咂舌。
“好家伙,这城墙,比咱咸阳宫墙还气派啊!” 队伍里,一个脸上带着刀疤的老兵(可能是黑夫所在的什里的成员)低声对同伴嘀咕。
“听说里面粮食堆得跟山似的,够咱们围上三年五载的。” 另一个士兵忧心忡忡地回应。
“怕什么?咱们连楚国都打下来了,还怕这小小的魏国?” 什长呵斥道,但眼神中也透露出一丝凝重。
强攻?代价无疑是巨大的。大梁城墙的坚固程度,远超寻常城邑。守军虽然数量可能不及秦军,但凭借坚城利弩,足以让任何进攻者血流成河。就算最终能啃下来,王贲麾下这支宝贵的、经历了灭楚和扫辽的精锐,恐怕也要折损大半。这对于追求完美收官、并且可能还要紧接着面对东方齐国的皇帝陛下而言,绝非上策。
长期围困?似乎是个稳妥的办法。大梁再坚固,终究是座孤城,外无援军(齐国?指望他们不如指望太阳从西边出来),内耗之下,总有粮尽授首的一天。但是,这需要时间!一年?两年?陛下等得起吗?他王贲等得起,但陛下的耐心,以及帝国那隆隆向前的统一步伐,恐怕等不起。
王贲骑着战马,在大梁城外缓缓巡弋,他的目光如同最精细的尺规,丈量着这座城市的每一个角落。城墙、角楼、护城河、吊桥……以及,城墙后方那些隐约可见的、高大府邸的轮廓。
他沉默着,眉头微锁。父亲王翦用兵,最重庙算,讲究以势压人,稳扎稳打。但眼前这座坚城,似乎将“稳扎稳打”的成本提到了一个难以接受的高度。
一连数日,秦军只是远远地扎下连绵营寨,挖掘壕沟,树立栅栏,做出长期围困的姿态,并未发动任何像样的进攻。大梁城头的魏军守兵,从最初的紧张万分,到渐渐有些松懈,甚至有人开始对着城下的秦军指指点点,带着几分“看你奈我何”的侥幸。
王贲却并未闲着。他带着几名亲信将领和善于勘察地形的斥候,骑着快马,以大梁为中心,在周边数十里的范围内反复巡察。
这一日,他们来到了大梁城西不远处的黄河岸边。时值夏末秋初,雨水丰沛,黄河水量大涨,浑浊的河水裹挟着大量泥沙,如同一条咆哮的黄色巨龙,奔流东去,气势磅礴。
王贲勒住马缰,望着那滚滚波涛,沉默不语。他的目光,又从黄河,移向了另一条与大梁命运息息相关的河流——鸿沟。这条魏国早年开凿的、连接黄河与淮水的重要运河,如同一条玉带,紧贴着大梁城的西面和南面蜿蜒而过,不仅是大梁水路交通的命脉,也为其护城河提供了充沛的水源。
“大将军,这大梁城,真是块风水宝地啊,有黄河、鸿沟环绕,水路通达,难怪如此繁华富庶。” 一名年轻将领望着眼前的景象,不禁感叹道。
另一名将领则啐了一口:“呸!宝地?我看是块死地!城高池深,粮草充足,像个缩进硬壳里的老王八,让人无处下嘴!”
王贲没有理会部下的议论。他的目光,在咆哮的黄河、平静的鸿沟,以及远处那座仿佛坚不可摧的大梁城之间,来回逡巡。
一个大胆、疯狂、甚至可以说……恶毒的计划,如同黑暗中划过的闪电,骤然劈入了他的脑海!
水!
是了,水!
大梁地处平原,地势低洼,远低于黄河河床(开封“城摞城”的历史现象正源于此地理特点)。它依赖黄河与鸿沟的水源滋养,成就了其繁荣。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若能引导这滔滔黄河之水,灌入这低洼之地……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天下一帝秦始皇请大家收藏:(m.zuiaixs.net)天下一帝秦始皇醉爱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