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4月的青石乡,种薯田里的幼苗刚冒出两瓣新叶,李泽岚的办公室里却已经堆起了半人高的文件——全是关于组建乡镇马铃薯企业的材料。从300亩种薯危机中缓过来后,他心里的念头越来越清晰:光有组培中心还不够,得把“技术保障”和“农户利益”绑在一起,成立一家真正属于青石乡的企业,让老乡们从“被动领种薯”变成“主动参与产业”,这样脱毒马铃薯的质量才能守得牢,老乡的腰包才能真正鼓起来。
“赵书记,您看这个企业名称怎么样?”李泽岚把一张纸条推过去,上面写着“青石薯源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青石’是咱的根,‘薯源’既指种薯的源头,也指咱乡马铃薯产业的根基,听着踏实,也容易记。”
赵书记捏着纸条,反复念了两遍,眼里露出笑意:“好名字!既点了咱乡的地名,又突出了种薯的核心,老乡们一听就明白是干啥的。那股权怎么分?咱可不能搞‘乡干部说了算’,得让老乡们真真切切觉得这是‘自己的公司’。”
“我想好了,采取‘乡集体+技术团队+农户’的入股模式。”李泽岚打开笔记本,里面画着详细的股权分配图,“乡集体以组培中心的场地、设备入股,占30%股份,主要负责企业的日常管理和政策对接;陈教授的技术团队以专利、技术服务入股,占20%股份,负责种薯的繁育、检测和技术指导;剩下的50%,全留给农户——农户不用掏现金,而是以每年种植的合格脱毒种薯入股,种得多、质量好,占的股份就多,年底按股份分红。”
“用种薯入股?这想法新鲜!”赵书记凑过去看笔记本,“具体怎么算?比如老乡种了10亩,每亩产2000公斤合格种薯,怎么折成股份?”
“我跟陈教授算过了。”李泽岚指着图表解释,“按当前市场行情,每公斤合格脱毒种薯价值2元,1亩地年产2000公斤就是4000元,折算成股份就是4股(1000元1股)。要是老乡种出的种薯达到‘特级标准’(病毒检测零感染、芽眼饱满度95%以上),还能额外加0.5股/亩的奖励股。这样一来,老乡们不仅能靠卖种薯赚钱,还能靠股份分红,种薯质量越好,收益就越高,自然会把‘保质量’放在心上。”
正说着,农技站的老周和陈教授的学生小林走了进来,手里拿着刚整理好的《农户入股意向表》。“李乡长,赵书记,我们去李家坳、张家村摸底了,老乡们都愿意入股!”小林脸上带着兴奋,“王大爷说,要是能入股,他今年要多种5亩,还说要帮着监督其他老乡的种薯质量,不能让‘自家公司’的招牌砸了。”
“你看,老乡们比咱们还积极!”赵书记拍着桌子笑,“不过丑话说在前面,入股可以,但得立规矩——凡是入股的农户,必须严格按照公司的技术标准种植,要是种出的种薯不合格,不仅不能入股,还得赔偿公司的育苗成本。咱们得让老乡们知道,这不是‘福利’,是‘共担风险、共享收益’的正经事。”
李泽岚点点头,从抽屉里拿出一份《种薯种植技术规范》:“我已经让陈教授帮着制定好了,里面详细写了从育苗、移栽到采收的每一步标准,比如‘组培苗移栽后7天内必须浇透定根水’‘生长期禁止使用高毒农药’‘采收前15天停止浇水’,每一条都简单易懂,还配了插图,明天就打印出来发给各村。”
接下来的半个月,青石乡掀起了“入股登记热”。李泽岚和赵书记带着乡干部,每天泡在村里——在王家村,他们帮着不会写字的老乡填入股表;在陈家沟,他们用通俗的语言讲解分红规则,“比如公司今年赚10万,你占1股,就能分100块,占10股就能分1000块”;在李家坳,他们现场演示如何辨别合格种薯,让老乡们拿着规范手册,对照着手里的种薯学判断。
王大爷是第一个登记入股的农户。他拿着入股表,在“种植面积”那一栏填了“15亩”,还特意在后面加了句“保证全是特级种薯”。“李乡长,我活了60多岁,第一次当‘股东’!”他笑得合不拢嘴,“以前种土豆,就盼着天公作美;现在入了股,不仅盼着收成好,还盼着公司能把种薯卖到更远的地方,咱们的分红才能更多!”
5月8日,“青石薯源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正式挂牌成立。挂牌仪式设在组培中心门口,红色的横幅上写着“共种优质种薯,共享产业红利”,老乡们穿着干净的衣服,手里拿着入股证书,挤在仪式现场,脸上满是期待。
县农委的张主任也来了,他亲手把营业执照递给李泽岚,语气里满是赞许:“青石乡这模式,在全县都是首创!把农户的‘种薯’变成‘股份’,既保证了种薯质量,又绑定了农户利益,真正做到了‘产业兴乡、农民增收’。以后县农委不仅会给你们政策支持,还会帮你们对接周边县区的种薯订单,让‘青石薯源’的牌子,走出宜都县!”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从窑洞到省府请大家收藏:(m.zuiaixs.net)从窑洞到省府醉爱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