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燧人氏”系统的预警如同精准的钟摆。十日后,日军潞安旅团下属一个加强联队,辅以大量伪军,总兵力近五千人,在多架飞机的侦察掩护下,兵分三路,呈钳形攻势,向独立第一旅初步建立的根据地扑来。敌军来势汹汹,扬言要“彻底铲除八路军独立旅,肃清治安区”。
日军的战术意图明确,利用兵力和火力优势,采取“分进合击,铁壁合围”的战术,企图将独立第一旅主力压缩在狭小区域内予以歼灭。
然而,他们面对的,并非一支固守待毙的孤军,而是一张已经悄然铺开的、由军队和人民共同编织的“无形之网”。
第一阶段:空舍清野,诱敌深入
早在日军出动之前,根据地的空舍清野工作就已基本完成。在各级组织和民兵的动员下,百姓们携带着必要的粮食和牲畜,扶老携幼,有序地撤入了深山老林预先选定的隐蔽点。水井被掩埋或投入秽物,磨盘被拆散隐藏,村子里除了搬不走的空屋,几乎什么都没留下。广袤的乡村变成了寂静的“无人区”。
林峰命令主力部队主动后撤,放弃了一些边缘村庄和易于被合围的区域。他利用“燧人氏”系统对地形和敌情的精确分析,将部队化整为零,以营、连为单位,隐蔽在日军预定合围圈外侧的复杂山地中,如同一只只收拢了利爪、潜伏在暗处的猛虎。
日军三路大军“顺利”会师于预定合围中心区域,却扑了个空。除了几座空村和偶尔冷枪袭击(由精干小分队和民兵执行),连八路军主力的影子都没看到。鬼子的气势汹汹,仿佛一拳打在了棉花上。
第二阶段:麻雀乱飞,积小胜为大胜
面对日军的重兵集团,林峰绝不正面硬撼。他采取的策略是经典的“麻雀战”与伏击战结合。
【“燧人氏”战术辅助模块全开:实时监控敌军各部队位置、速度、间隔。标识敌军补给线、指挥节点、薄弱环节。】
系统如同一个无形的雷达,为林峰提供了近乎透明的战场态势。
“命令一团三连,在青石峪设伏,打击敌军左路搜索中队,速战速决,打完即撤!”
“命令特务营二排,夜间袭扰中路敌军营地,重点攻击其炮兵阵地和辎重队,制造混乱即可,不得恋战!”
“命令秦峰骑兵连,配合‘白马寨’韩部,袭扰敌军从三家店方向延伸出来的补给线,抢夺或焚毁其物资!”
一道道指令从旅部发出,精准而致命。独立第一旅的各支小部队,在系统的引导和林峰的指挥下,如同灵动的麻雀,时聚时散,忽东忽西。他们利用熟悉的地形,频频对日军的行军纵队、搜索小队、后勤运输队发动短促而猛烈的袭击。
今天吃掉鬼子一个班,明天炸毁几辆运输车,后天端掉一个临时哨所……虽然每次战果不大,但积少成多,持续不断地给日军放血。日军主力被拖得疲惫不堪,精神高度紧张,却始终找不到八路军主力进行决战。伪军更是士气低落,畏缩不前。
第三阶段:精准打击,断其指爪
在日军被无处不在的袭扰搞得焦头烂额之际,林峰决定进行一次规模稍大的反击,目标是日军相对孤立的一路——右路负责侧翼掩护的一个日军大队。
【目标分析:敌右路大队,因地形限制,与中路主力间隔已拉大至5公里。其侧翼暴露,且近期因频繁遭袭,士气有所下降。】
【地形匹配:其明日必经之黑山坳,地势险要,利于设伏。】
【推演结果:集中我二团主力、旅属炮兵营,在此设伏,成功率78%。风险:需警惕中路敌军快速增援。】
“就打这里!”林峰下定决心,“命令二团,连夜运动至黑山坳两侧高地,务必隐蔽到位!炮兵营选择预设阵地,听号令集火射击!命令预备队三团一个营,前出至黑山坳与中路敌军之间,构筑阻击阵地,迟滞可能来援之敌!”
次日,当日军右路大队大摇大摆地进入黑山坳时,等待他们的是从天而降的猛烈炮火和交叉的机枪火力。独立第一旅的战士们将数月来的憋屈和仇恨,尽数倾泻在敌人头上。战斗持续了不到两个小时,该日军大队遭受重创,狼狈后撤。等中路日军主力赶来增援时,八路军早已带着缴获的武器弹药,消失在茫茫群山之中。
第四阶段:困兽之斗与胜利转移
黑山坳的惨败,加上持续不断的袭扰和后勤线的严重威胁,让日军指挥官意识到,这次扫荡已经失败。部队疲惫,伤亡不断增加,补给困难,士气低落,继续深入陌生的山区,后果不堪设想。
无奈之下,日军只得下令撤退。然而,撤退之路同样布满荆棘。独立第一旅和各地民兵沿途不断袭扰,地雷、冷枪、陷阱无处不在,将日军的撤退变成了又一次痛苦的煎熬。
半个月后,日军残部终于灰溜溜地撤回了原来的据点。此次规模空前的扫荡,以日军损兵折将、一无所获而告终。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风起赣南请大家收藏:(m.zuiaixs.net)风起赣南醉爱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