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重的皮箱和两支崭新的德造毛瑟步枪被带回后山矿洞,仿佛给濒死的病人注入了一剂强心针。金条和大洋被林峰严格封存,作为战略储备。而真正立竿见影的,是那两千发步枪弹、五百发手枪弹和一批南洋新药。
磺胺和奎宁立刻被用于伤员救治,效果显着,高烧渐退,伤口红肿消退,原本弥漫在伤员棚里的绝望气息被希望取代。陈石头胳膊上的伤也好了大半,又能生龙活虎地挥舞着他那支心爱的“花机关”了。
弹药的分发更是让队员们底气足了不少。那两支德造毛瑟标准型步枪(Gewehr 98),以其精湛的做工、出色的精度和可靠的性能,立刻成为了队里最好的武器,被分配给了两名最出色的射手。林峰亲自校枪,在三百米距离上,这支枪的表现远超汉阳造和“金钩”步枪,几乎指哪打哪。
“都看清楚!这,就是好枪!”林峰将打空的弹壳退出,对着围观的队员们说道,“咱们手里的家伙,以后也要朝着这个方向弄!不一定非要那些看不见的光(指激光),把这些铁家伙弄得更准、更可靠,一样能杀敌保命!”
他有意在淡化对超时代武器的依赖,将队伍的训练重心拉回到这个时代的主流装备和战术上来。利用广州方面提供的弹药,实弹训练终于可以有限度地恢复。队员们趴在冰冷的土地上,认真练习着瞄准、击发,感受着后坐力,计算着弹着点。枪声在山谷间有节奏地回响,带着一种久违的、令人心安的杀气。
林峰自己,则对那两支毛瑟步枪爱不释手。他反复拆解、研究其结构,特别是那加工精密的枪机和膛线。“系统,记录此枪械结构数据,分析其可借鉴之处,用于改进我们自制的武器。”
“数据已记录。此枪机闭锁结构坚固,供弹可靠,可尝试仿制其核心部件,提升自制步枪性能。其膛线缠距与深度设计优秀,是精度保障的关键。”
技术的进步,不一定总要跨越时代,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消化、吸收、再创新,同样是坚实的道路。林峰开始着手绘制改进现有汉阳造枪机和枪管的设计草图,虽然受限于加工能力,大规模改造不现实,但小范围的优化和关键零件的替换,已经具备了可能性。
就在队伍厉兵秣马,积极备战时,苏澈承诺的“消息”也如期而至。依旧是那名负责联络的队员,从镇上带回了口信,内容简短而惊心:“北边来客,约十人,精悍,携快枪(可能指冲锋枪或半自动步枪),已至瑞金,不日将进山。据悉,其目标明确,旨在‘拔点’,手段狠辣,望慎之再慎。”
十人,精悍,快枪,拔点。每一个词都透着冰冷的杀意。这不再是“黑疤”匪帮那种乌合之众,而是真正的精锐小股部队,执行斩首或摧毁任务的“别动队”。
压力骤增。
林峰立刻召集核心队员。“都听到了?真正的硬仗要来了。对方人不多,但绝对是高手。咱们不能跟他们硬碰硬,得用巧劲。”
他根据系统的地形分析和队员们的反馈,重新调整了防御部署。不再追求固守一线,而是采用弹性防御,将主力隐蔽在二线甚至三线阵地,前沿只留下少数观察哨和大量的诡雷、陷阱。那挺“捷克式”机枪和两支毛瑟步枪被布置在视野开阔、射界良好的隐蔽火力点上,作为核心打击力量。激光步枪小组则作为最后的救火队和奇兵,严阵以待。
“记住!放他们进来!放到我们的埋伏圈里打!优先打掉他们的指挥官和机枪手!”林峰反复强调战术要点,“石头,你的‘花机关’和预备队,听我号令,随时准备反冲击!”
整个营地如同一个张开了口袋的狩猎场,静静地等待着猎物上门。
两天后的深夜,没有月光,山林漆黑如墨。矿洞内,只有一盏油灯如豆,林峰正就着灯光,用简陋的工具尝试打磨一根仿制毛瑟枪机的撞针。突然——
“砰!砰!”
东南方向,远远传来了两声极其突兀的步枪射击声,紧接着便是一连串爆炸声和更加密集的、不同于汉阳造和“金钩”步枪的清脆连射声!声音来源正是前沿警戒哨和陷阱区!
“来了!”林峰猛地站起身,吹熄油灯,“按计划行动!各就各位!”
营地瞬间动了起来,队员们如同上紧发条的齿轮,无声而迅捷地进入各自的战斗位置。
前沿的战斗短暂而激烈。北方的别动队果然训练有素,触发了绊雷后并未慌乱,反而迅速散开,依托地形进行还击。他们的枪法极准,火力凶猛,使用的确实是某种连发武器(很可能是美制汤姆逊冲锋枪或类似产品),瞬间就压制了前沿哨位的还击。
但林峰布设的层层陷阱发挥了作用。抬枪的轰鸣,手榴弹的爆炸,以及神出鬼没的冷枪,让这支精锐小队也付出了代价。在丢下两具尸体和一名伤员后,他们果断停止了盲目突击,向后稍退,似乎在进行战术调整。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风起赣南请大家收藏:(m.zuiaixs.net)风起赣南醉爱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