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三院,是清朝内阁的前身,也是此刻顺治六年的中央核心权力机构,
其,始设于公元1636年,即崇德元年,
是由清太宗皇太极,于天聪三年,公元1629年,设立的文馆改制而来!
内三院为,弘文院、秘书院和国史院!
其中国史院,主要负责编修实录与帝王起居注,
秘书院,主理外交文书及敕谕起草,
弘文院,则承担着典章注释与皇室教育职能。
内三院机构,初设时由大学士统领,直接向满清皇帝皇太极负责!
皇太后时期,刚林,任国史院大学士
范文程、鲍承先,两人任秘书院大学士,
希福,任弘文院大学士!
除鲍承先,于崇德三年公元1638年,改为吏部参政外,
其余三人,
刚林、范文程、希福,则为皇太极时期的内三院大学士,
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正月,
为了制约多尔衮的首席摄政王的地位,
济尔哈朗提议,增设内三院学士各一员,并得到了议政王大臣会议的通过!
以觉罗伊图,为秘书院学士,
来衮,为国史院学士,
查布海,为弘文院学士。
至此,内三院,变为大学士三人,学士三人,
六人,共同负责!
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三月,
为了加强自身权势,多尔衮下令,
内三院,既没有票拟权,又剥夺其管理朝廷政务的权力,
仅保留其参与对外征战、谋划和招抚等权力,
此时的内三院权势与清太宗皇太极时期内三院的职能相比,被大大削弱!
权力虽然缩小了,但人员却增多了,
因为多尔衮将翰林院合并于内三院之下,
“凡翰林官,由内院补授”,
三院名上都加“翰林”二字,内三院总人数,达到一百八十余人。
三院大学士,变为翰林大学士,
学士,也变为翰林学士!
此刻顺治二年的内三院翰林大学士、翰林学士分别为,
国史院翰林大学士——刚林,
翰林学士——来衮,
秘书院翰林大学士——范文程,
翰林学士——觉罗伊图,
弘文院翰林大学士——希福,
翰林学士——查布海!
其中秘书院翰林大学士范文程,
汉人,正黄旗出身,前文已经说过,故不再多赘述!
秘书院翰林学士——觉罗伊图,满人镶黄旗人出身,皇室宗室成员,
乃是清景祖觉昌安之长兄德世库的曾孙,
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被授予秘书院学士。
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参与修《明史》,任副总裁。
顺治三年,公元1646年,译成明洪武宝训。
顺治四年,公元1647年,被授予云骑尉,赐宴太和殿,三遇恩诏,加三等轻车都尉,为满人之中的博学之士!
而国史院翰林大学士——瓜尔佳.刚林,满人正黄旗人,
天聪八年,公元1634年,考中举人,进入文馆任职。
崇德元年,公元1636年,出任国史院大学士,
与范文程、希福,共同参与朝政。
顺治年间多次主持科举会试,为满人第一文人,
还参与修订官制及考试制度,并参与编修《清太宗实录》,此人后来投靠多尔衮,成为多尔衮麾下满人第一文人!
国史院翰林学士——来衮,满人,镶黄旗出身!
弘文院翰林大学士——赫舍里.希福,满人,正黄旗出身!
此人为索尼的伯父,也是满人之中的饱学之士,
精通满、汉、蒙三种语言,并主持翻译《辽史》《金史》《元史》等典籍,于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完成翻译工作,
并参与皇太极时期的所有重要军事与外交活动,主持修订内院官制,号称满清之中的第一满人!
和其兄索尼的父亲赫舍里·硕色,一起投靠后金太祖努尔哈赤,
兄弟两人,皆因精通满、蒙、汉三种语言,被清太祖努尔哈赤赐号为“巴克什”,
后编入皇太极的正黄旗,更为后来赫舍里氏家族的强盛,奠定了基础。
弘文院翰林学士——查布海,
同样为满人,镶黄旗出身,
是笔帖式文官,主要负责传递敕谕并记录战果。 ?
可见此刻,在满清的权力核心内三院,除了早期投效皇太极的汉人范文程外,都是满人!
且内三院的三位大学士,都还是皇太极的正黄旗、镶黄旗出身,都是皇太极一手提拔上来的人才,对皇太极忠心耿耿!
当时顺治帝福临年幼,皇帝的部分大权,自然便到了其母孝庄太后的手里,
如此,孝庄就可以利用旗主或者家长的身份随时召见这三位内三院大学士,
可以这样说,当时的内三院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皇家机构,忠诚于孝庄与顺治帝。
这显然不利于多尔衮的权势!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挽天倾之南明复兴请大家收藏:(m.zuiaixs.net)挽天倾之南明复兴醉爱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