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兴四年,233年六月末,成都皇宫笼罩在肃杀与焦灼中。丞相诸葛亮手持白羽扇,立于舆图前,皇帝刘禅与众将的目光聚焦于潼关与襄樊两处要地。
案牍上堆满密报:曹魏太傅司马懿已奏请魏帝曹叡仿效蜀汉开科取士,广纳寒门俊杰;东吴亦遣使至成都,名为“贺岁”,实则欲窥科举之制。
“魏吴两国欲效大汉选才之法,其志非小。”诸葛亮眉间微蹙,“昔先帝以仁德聚人心,今曹叡、孙权却欲以权术夺士,此消彼长,恐十年后中原英才尽归敌手。”
刘禅抚案沉吟:“相父所言极是。然今潼关未克,魏军据险死守,我军虽得雍凉,更复西域,然却难撼中原根基。中原人口众多,若待曹魏科举大行,其国力必复强于昔年……”
诸葛亮:“今,我军兵精马壮,士气正盛,粮草充足,更有震天雷这秘密武器,当一鼓作气,北定中原!”
话音未落,雍州牧魏延慨然出列:“陛下!臣请率精兵五万直取潼关,若得此天险,则关东门户洞开!”
“文长勇烈,然此非上策。”诸葛亮轻摇羽扇,“潼关地势险绝,更有雄关扼守,昔曹操以十万大军犹难破马超,今曹魏屯重兵于此,强攻恐损折过甚。”
他指尖划过舆图,落于襄樊,“此地乃荆襄命脉,若得之,则江陵、襄阳、樊城三镇连为铁索,东可胁许昌,建业,北可逼洛阳!亦是我们数年前所谋,文长忘矣?”
刘禅思索了一会:“今,可令赵云、魏延、马良、王平等将领率潼关前三大营6万士卒用投石机抛掷震天雷轮番攻打潼关,勿强攻其关,若胜可东出潼关进逼弘农、洛阳等地。
其余主力共9万之众由相父领军,进驻荆州,汇同荆州守军共5万人;共计14万兵马。其中4万人由黄权、陈到,吴班、张南等将分守荆州各关隘、城池,防范东吴来犯,勿蹈关羽覆辙。
其余兵马由相父、姜维、马谡、马忠(同名,非擒杀关羽之将)等水陆并进攻打襄樊一带,潼关先攻4日后,相父再攻,令魏军首尾不能相顾,如何?”
诸葛亮与众人皆道:“可!”
于是,各将领分头行事,刘禅,尚书令李严等坐镇成都供应粮草、军械等。
七月中旬,洛阳铜雀台内,魏帝曹叡,眼中寒光闪烁。阶下太傅司马懿正陈奏科举方略:
“陛下当效蜀汉,废九品中正之弊,令寒门英杰皆得晋身之阶!”
此言一出,颍川陈氏、河内司马氏等世族重臣皆面露愠色。
“太傅所言虽善,然士族根基深厚,若骤然改制……”
曹叡指尖叩击玉案,忽见潼关急报:“蜀将赵云、魏延等率大军日夜不停攻击潼关,潼关郭淮将军血书急需增援……”
司马懿暗叹,曹魏虽欲效科举,却难撼动世族垄断。颍川荀氏子弟荀顗公然讥讽:“寒门纵有才,岂能通晓经义?科举恐成蜀汉蛊惑民心之术!”这番争议,反使曹魏科举章程拖延难决。
魏帝曹叡命道:司马懿、夏侯尚、曹爽等将领率六万士卒增援潼关,今潼关已有守军四万,合计十万众,务必确保潼关不得有失。
建兴四年(233年),七月初。
七月初,潼关之下,战云压城。骠骑大将军赵云、征西大将军魏延将丞相诸葛亮的九斿大纛高擎于中军,汉军士气如虹。
距雄关仅两千余步外,数十架改良的配重式抛石机(回回炮)日夜不息,将裹挟着硫磺硝石的震天雷抛向巍峨关墙!每一次撼天动地的爆炸,都激起漫天碎石烟尘,震得关内守军肝胆俱裂,连守将郭淮亦面色发白。
五日后,魏太傅司马懿亲率援军赶至,与夏侯尚、曹爽合兵郭淮、费耀。望着关墙上日渐扩大的裂痕,司马懿忧心如焚:
“潼关虽固,然经此‘天雷’日夜轰击,日削月割,终有倾颓之日!”
他急令工匠趁汉军攻势间隙,冒死抢修关墙;同时,命人在关内狭窄空地上架设魏军抛石机,以巨石、火球奋力还击。
然汉军震天雷虽利,却被高耸的潼关遮蔽视线,难以精准命中关内魏军炮阵;魏军虽有关楼了望指引,奈何空间局促,炮车稀疏,石弹火球威力有限,亦难对汉军大营及炮阵构成致命威胁。双方远程火力隔空交锋,轰鸣不绝,战局陷入残酷的僵持。
眼见强攻难下,后将军王平献计:
“昔克长安,赖地道爆破之功。不若效法前策,掘地道至关下,埋设巨量震天雷,一举炸塌关基,则铁骑可趁乱突入!”
赵云、魏延深以为然,急命工兵掘土。然数日之后,工兵回报:潼关地基多系坚硬岩层,土质干硬如铁,挖掘艰难异常,地道之策只得草草搁置。
僵持又十余日,司马懿大帐忽接洛阳急报——细作冒死传讯:(因刘禅严行保密新法,情报传递已大为迟缓)“蜀汉主力八万大军,由诸葛亮亲统,正水陆并进猛攻襄樊十余日!”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三国演义之蜀汉后传请大家收藏:(m.zuiaixs.net)三国演义之蜀汉后传醉爱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