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轩站在巷口,雨滴顺着帽檐往下淌。他没动,盯着那辆黑色轿车消失的拐角。手机在口袋里又震了一次,还是周临川。
他掏出一看,是条加密图文:一张配电箱内部照片,角落有个银色U盘,标签上写着“0615”。下面一行小字:“铁轨已取,东西在手。”
他松了口气,拇指下意识蹭了蹭袖口的檀木珠。那串数字像根刺,扎得他胸口发闷。但他没时间琢磨。现在最要紧的是——东西安全了,接下来,怎么用。
他转身往回走,脚步比刚才稳。刚拐出小巷,迎面一辆环卫车“突突”开过,溅起半人高的水花。他侧身避让,顺势把手机塞进口袋,抬头看了眼天。
灰得像块脏抹布。
回到单位时刚过八点。他没直接回办公室,先去了地下车库。B区监控升级的事儿不能当耳旁风,他得确认周临川那边有没有被盯上。
他在角落的柱子后蹲下,从包里摸出那台老式翻盖机——林若晴给的,没实名,不联网,专用来走暗线。他按下快捷键,发了条指令:“铁轨,脱网验货,视频分三段导出,只传摘要。”
等了三分钟,回复来了:“已脱网,三段内容确认可辨。一段会面,王金强和刘庆;一段转账,李卫国签字;一段销毁,审计局老张。清晰度一般,但脸都能对上。”
顾轩盯着屏幕,心跳快了半拍。
证据链闭环了。
他把翻盖机关了,塞回包里,起身拍了拍裤子。现在轮到林若晴出牌。
中午十二点十七分,宣传口的走廊安静得反常。林若晴坐在工位上,手指敲着键盘,屏幕是篇刚改完的稿子,标题写着《台风七十二小时:那些被忽略的细节》。
她点了下鼠标,把附件里的三张图调出来:一张是工地南角堆成小山的沙袋,一张是排水渠设计图,第三张是现场照片和图纸的对比圈红图,标着“非泄洪区为何有应急物资”。
她嘴角动了动,没笑,点了“提交审核”。
五分钟后,处长办公室的电话打了过来。
“小林,你这篇稿子什么意思?”处长声音不高,但字字带刺,“我们是宣传口,不是调查组。你问‘为何流向非风险区’,这是要引导舆论?”
林若晴靠在椅背上,右手习惯性抬起来捋了下鬓角,腕表摄像头无声启动。
“处长,我只是记录事实。”她说,“沙袋在那儿,图纸在这儿,市民拍了照,问我能不能报。我总不能说‘不能’吧?再说了,标题写着‘致敬一线人员’,内容全是救援现场,问题就一句,还是开放式提问。”
电话那头沉默两秒。
“开放式?你这是往火药桶里扔烟头。”处长压着火,“这篇稿子卡了,等我请示。”
“行。”林若晴语气平静,“但您得知道,隔壁晚报已经收到同样线索了。他们没我们审核严,明天头条要是出了‘沙袋疑云’,咱们可就成了捂盖子的。”
电话“啪”地挂了。
林若晴放下听筒,手指在桌面上轻轻敲了三下。三下,是他们约定的“信号已发”。
她打开邮箱,把稿子另存一份,命名“救援纪实_V2”,加密后存进U盘。然后从抽屉里拿出一张公交卡,背面写着“中山路3号站,北侧灯箱”。
这是新联络点。
下午三点,中山路废弃公交站。风卷着落叶打转。顾轩穿着深灰风衣,背靠锈铁柱站着,像等车的路人。
一辆破旧的三轮摩托“突突”停在路边,司机戴头盔,没下车,只从车窗递出个牛皮纸袋。
顾轩接过,点头,对方调头就走。
他拆开,里面是U盘和一张便条,字迹清秀:“稿子被压,但消息已漏。晚报记者下午去了B区工地,估计明早见报。新信箱:灯箱夹层。”
他把U盘收好,便条塞进嘴里嚼了两下咽下去。
味道像纸壳。
他转身要走,眼角忽然扫到站台对面——一个穿蓝马甲的环卫工正低头扫地,但手里扫帚没动,眼睛盯着这边。
顾轩没停步,继续往前走,拐进小超市买了瓶矿泉水,从后门出去,绕了三条街才回单位。
他坐在工位上,把U盘插进加密电脑。林若晴传来的稿子他看了一遍,点头。够狠,也够巧。表面是致敬,实则埋了钩子。那句“为何流向非风险区”,听着像疑问,其实是刀。
他打开内网,查了下“防洪物资调配”流程,发现系统里多了个新备注:“所有对外发布信息,需经分管领导签字确认。”
动作来了。
他关掉页面,从抽屉里摸出一张便签,写了几行字:“风眼,别硬冲。放一段‘市民录音’,问‘我们捐的沙袋去哪儿了’,把情绪引到民间。火候到了,自然有人接话。”
他把纸条拍照,用翻盖机发给周临川:“让铁轨转交。”
半小时后,手机震了一下。林若晴的朋友圈更新了。
一条语音,三十秒。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重生官场:我从基层逆袭成王请大家收藏:(m.zuiaixs.net)重生官场:我从基层逆袭成王醉爱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