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2日上午,北京怀柔影视基地《少年时光》片场,儿童剧拍摄正陷入停滞。16岁的赵金麦穿着蓝白校服,站在片场角落,眼眶泛红——刚才拍摄“课堂发言”戏份时,副导演张强因她“台词不够生动”,当着全剧组的面摔了剧本:“赵金麦,你到底会不会演戏?这么简单的台词都念不好,难怪只能演小配角!”
场记李娜悄悄递上纸巾:“金麦,别往心里去,张导最近压力大,说话冲了点。”
金麦接过纸巾,却没擦眼泪,反而握紧拳头,走到张强面前:“张导,我觉得不是台词的问题——这个角色是转学生,第一次发言应该带着紧张和期待,不是您说的‘活泼开朗’,如果按您的要求演,会不符合人物逻辑。”
这番话让片场瞬间安静,张强愣了愣,随即恼羞成怒:“你一个新人还敢教我拍戏?今天这戏要是拍不完,你承担得起责任吗?”
就在这时,片场入口传来汽车鸣笛声——高浪与刘一菲走下车,身后跟着表演老师陈红。高浪刚参加完《丝路情缘》的特效团队会议,特意绕路来考察金麦的拍摄情况,没想到正好撞见这一幕。
“张导,拍戏讲究‘因材施教’,不是靠发脾气就能出好作品的。”高浪走到两人中间,目光落在金麦泛红的眼眶上,却没立刻安慰,反而转向张强,“《少年时光》是公司重点布局的儿童成长剧,目标是对标《小欢喜》的口碑,你要是连‘尊重演员’都做不到,这个项目我看你也别导了。”
张强脸色瞬间惨白——他知道高浪的资本实力,别说换导演,就算让整个剧组停工都易如反掌。他赶紧道歉:“高总,我错了,我不该对金麦发脾气,我现在就调整拍摄方案。”
刘一菲走到金麦身边,轻轻摸了摸她的头,语气温和:“金麦刚才的分析很对——人物逻辑是表演的根基,你能注意到这一点,说明你比很多成年演员都用心。”她转向陈红,“陈老师,你带金麦去休息室,先帮她梳理一下角色,我们和张导沟通拍摄细节。”
金麦看着刘一菲温柔的眼神,又看了看高浪坚定的背影,心里的委屈渐渐消散——这是她签约浪潮娱乐后,第一次感受到“被重视”的滋味,不再是之前那个只能默默承受欺负的小演员。
休息室里,陈红拿出《少年时光》剧本,翻到“课堂发言”戏份:“金麦,你说说看,这个转学生为什么会紧张?除了‘新环境适应’,还有没有别的原因?”
“我觉得她是怕自己的‘农村口音’被同学笑话。”金麦立刻回答,“剧本里提到她从小在老家长大,刚转学来北京,所以说话会带点方言腔——她不是不想发言,是怕发言后被嘲笑,所以才会紧张到忘词。”
陈红眼睛一亮:“这个细节抓得很准!那你觉得,怎么通过表演展现这种‘紧张’?是发抖,还是沉默?”
“我想通过‘小动作’展现——比如捏衣角、手指抠课本,还有说话时声音逐渐变小,最后突然停住,然后深吸一口气,用方言说一句‘俺想试试’,这样既真实,又能突出人物的‘勇敢’。”金麦一边说,一边比划着动作,眼神里满是自信。
刘一菲站在门口,看着这一幕,嘴角露出欣慰的笑——她想起半年前第一次见金麦时,这个女孩连跟人对视都会脸红,如今却能清晰表达自己的表演想法,成长速度远超预期。她拿出手机,给高浪发了条消息:“金麦的表演天赋比我们想象中更突出,建议调整培养计划,增加‘角色分析’‘剧本解读’课程,不只是基础表演训练。”
高浪秒回:“同意,你帮我联系中戏附中的张教授,让他给金麦定制专属课程,费用从公司‘新人培养基金’里出——另外,把《少年时光》的‘最佳新人’申报名额留给金麦,帮她争取行业认可。”
刘一菲看着消息,心里轻轻一动——高浪对金麦的“特殊关照”,不仅是“艺人梯队建设”,更藏着一丝“弥补心理”:他当年没能及时保护被欺负的金麦,如今想通过资源倾斜,让她在成长路上少走弯路。而这份“细腻”,正是她一直以来默默欣赏的品质。
下午拍摄重启,金麦按照与陈红梳理的方案,完成了“课堂发言”戏份。当她用带着方言的声音说出“俺想试试”时,监视器后的高浪忍不住点头——镜头里,金麦的眼睛里闪烁着“紧张与勇敢交织”的光芒,完全不像一个新人演员。
“卡!完美!”张强激动地站起来,“金麦,你刚才的表演太真实了,比我预期的好太多!”
金麦看向高浪与刘一菲,两人同时对她比了个“加油”的手势,让她心里暖暖的。拍摄间隙,高浪走到她身边,递上一杯热牛奶:“刚才表现很好,有没有想过,以后尝试更有挑战性的角色?比如成长类电影里的‘问题少女’,或者年代剧里的‘少年主角’。”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名导资本:从2005年拍烂片开请大家收藏:(m.zuiaixs.net)名导资本:从2005年拍烂片开醉爱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