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9月20日,秋分刚过,北京的空气中带着一丝凉意,浪潮工作室的放映厅里却气氛凝重。投影仪正播放着《深海救援》的初剪片段,画面里深海的幽蓝与救援灯的橙红交织,张译饰演的队长在水下挣扎的镜头让在场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直到片尾字幕滚动,高浪才按下暂停键,目光扫过坐在角落的程肖——这位以“大奶肖”的性感标签活跃在影视圈的女演员,今天是来洽谈新电影《时光回响》的合作,也是浪潮工作室首次尝试都市奇幻题材的关键角色人选。
“《深海救援》的风格太‘硬’了,”高浪率先开口,手指在桌面上轻轻敲击,“从镜头语言到叙事节奏,都在强调真实和厚重。但《时光回响》不一样,它需要‘柔’的表达——女主林晚穿越回20年前,不是为了改变历史,而是为了与年轻时的母亲和解。这种情感内核,需要更细腻的镜头和更诗意的叙事。”
程肖放下手中的剧本,指尖划过“林晚”这个角色名:“高导,我之前演的都是都市剧里的‘性感花瓶’,观众提到我,想到的都是红唇和身材。但林晚这个角色,她在现代是濒临破产的书店老板,穿越后是1986年的纺织厂女工,两个时空的反差需要靠细节支撑。我特意去老纺织厂体验了一周,发现女工们说话时总下意识捋围裙角,吃饭时习惯用搪瓷缸子敲桌子——这些小动作,我想加到角色里。”
她话音刚落,李雪立刻翻开剧本标注:“第12场戏,林晚第一次在纺织厂吃饭,这个‘敲缸子’的动作可以暗示她的紧张;第28场戏,她看到年轻时的母亲被领导批评,‘捋围裙’的动作能体现她想保护母亲却无能为力的矛盾。”
周子昂突然举起手:“风格转型不仅是表演,镜头语言也要调整。《深海救援》我们用了大量手持镜头,增强真实感;但《时光回响》,我建议用‘双重曝光’镜头——比如林晚在现代书店翻旧照片时,照片里的1986年场景与现实重叠,不用直白的穿越特效,靠光影过渡更能体现‘时光回响’的意境。”
他打开电脑,展示自己做的分镜草图:现代戏的镜头偏冷色调,多用近景;1986年的戏份偏暖色调,多用全景。“尤其是林晚第一次见到年轻时的母亲,我想从母亲的视角拍——镜头先聚焦母亲手中的毛线团,毛线滚落,镜头跟着毛线移动,最后定格在林晚的脸上。这种‘间接相遇’的镜头,比直接拍两人对视更有韵味。”
下午两点,美术指导周明带着《时光回响》的场景模型赶来。他制作的“1986年纺织厂”模型里,连车间墙上的标语都精确到字体——“抓革命,促生产”的红色油漆特意做了剥落效果,角落的黑板报上还留着“1986年10月5日”的日期。“现代戏的书店场景,我设计了‘时光书架’——书架的第三层,左边是现代的畅销书,右边是1986年的旧课本,中间放着林晚母亲留下的日记本。这个书架,既是两个时空的连接点,也是林晚的‘情感载体’。”
程肖凑近模型,指着书店窗户上的贴纸:“这个‘营业中’的贴纸,现代戏里是塑料材质的,边角卷翘;穿越后,1986年的书店(其实是母亲的宿舍)窗户上,应该贴的是红纸剪的‘福’字,边角用浆糊粘得皱巴巴的。这种细节对比,能让观众更直观地感受到时空差异。”
傍晚时分,陈曦带着音效团队的测试成果赶来。她播放了两段音效:一段是《深海救援》的“深海环境音”,混合着潜水服的摩擦声和海浪的低频震动;另一段是《时光回响》的“时光过渡音”,用旧钟表的滴答声、老收音机的杂音和纺织机的运转声叠加,“没有用传统的穿越音效,而是靠这些有时代感的声音,让观众‘听’到时光的流动。”
她特意停在“时光过渡音”的某个片段:“这里加入了程肖老师的呼吸声——林晚穿越时,不是突然消失,而是慢慢变得透明,她的呼吸声从清晰到模糊,最后被1986年的纺织机声取代。这种‘声音渐变’,比视觉特效更能体现角色的迷茫和无助。”
晚上七点,《时光回响》的剧本围读会正式开始。程肖读到林晚在1986年看到母亲偷偷给外婆寄钱的戏份时,没有按剧本写的“流泪”,而是突然停顿,手指紧紧攥住剧本边缘,声音带着刻意压抑的颤抖:“妈,你明明自己都舍不得买新袜子,为什么还要寄钱?”
高浪立刻喊停:“这个处理比流泪更好。林晚在现代已经经历过母亲去世的痛苦,她穿越回来,不是为了宣泄情绪,而是为了理解母亲。这种‘克制的悲伤’,更符合角色的情感逻辑。”
围读会结束后,程肖留在放映厅,反复观看《深海救援》的片段。高浪走过去时,发现她正在笔记本上写着什么——上面画满了张译在水下的表情特写,旁边标注着“眼神从坚定到犹豫的转变”“嘴唇紧绷的程度与氧气剩余量成正比”。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名导资本:从2005年拍烂片开请大家收藏:(m.zuiaixs.net)名导资本:从2005年拍烂片开醉爱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