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了钱庄的突击检查后,苏明远愈发感到汴梁城中暗流涌动。距离会试还有两个多月的时间,他决定将全部精力投入到准备之中,不再被外界的纷扰所影响。
这日清晨,苏明远早早起床,在院中练完一套导引术后,便开始了一天的学习。与乡试相比,会试的准备更加复杂和深入。乡试主要考察的是对经典的理解和文章的技巧,而会试则更注重政治见解和治国理念。
他摊开《贞观政要》,这是范仲淹推荐给他的必读书目之一。唐太宗的治国之道,魏征的直言进谏,房玄龄的深谋远虑,这些历史人物的智慧结晶,正是会试策论所需要的理论基础。
但随着阅读的深入,苏明远发现了一个令人困扰的问题:如何在答卷中既展现自己的独到见解,又不触犯当朝的政治禁忌?
以边防政策为例,《贞观政要》中记载了唐太宗对外族的怀柔政策,主张协和万邦。但当前朝廷面对西夏的频繁入侵,主流观点却倾向于强硬的军事回应。如果在策论中过分推崇唐太宗的怀柔之策,会不会被认为是对当前政策的批评?
又比如用人政策,魏征敢于直言进谏,唐太宗虚心纳谏,这本是君臣互动的典范。但在当朝,直言进谏往往被视为不识时务,甚至可能招致贬谪。那么,是应该赞美这种君臣关系,还是要在措辞上小心翼翼?
这种思想与表达之间的张力,让苏明远深感困扰。他想起了师父的话:知识分子在专制制度下的角色定位,现在才真正理解其中的深意。
正当他苦思冥想时,房门外传来了敲门声。
明远兄,是我,德兄。
苏明远开门一看,赵德手中拿着几本册子,脸上带着兴奋的神色。
德兄,什么事让你如此高兴?
赵德进入房间,神秘地说道:明远兄,我昨日从一位前辈那里得到了几本珍贵的资料,专门分析历年会试题目的规律和答题技巧。
他将册子放在桌上:这位前辈曾经担任过会试的同考官,对出题思路和评判标准了如指掌。
苏明远拿起其中一本翻阅,只见上面详细分析了近十年来会试策论的题目特点、出题方向,以及高分答卷的共同特征。
这确实是珍贵的资料。苏明远赞叹道,德兄从何处得来?
这就要说到家族的好处了。赵德有些得意地说道,家父的一位同年现在礼部任职,与会试的主考官们颇有交情。通过他的介绍,我才得以见到这位前辈。
苏明远心中一动。这又是一个利用关系获取优势的例子。不过,与钱庄那种灰色交易不同,这种获取学习资料的行为在道德上要清白得多。
德兄,这位前辈还说了什么?
赵德放低声音:他提到了一个重要信息。今年的主考官是翰林学士王安国,此人学问渊博,但政治立场相对保守。在答题时,切不可过分标新立异,要以稳重为主。
这个信息让苏明远眉头微蹙。王安国的名字他有所耳闻,此人确实以保守着称。如果真是如此,那么在策论中就要格外小心,不能表达过于激进的观点。
另外,赵德继续说道,据这位前辈透露,今年的策论很可能涉及边防、税收、水利三个方面。我们可以针对性地准备。
苏明远点点头,但心中却有些复杂的感受。这种提前得知考试方向的做法,虽然不算违法,但确实给有关系的考生带来了不公平的优势。
德兄,你觉得这样...合适吗?苏明远试探性地问道。
赵德愣了一下:明远兄是指什么?
我是说,这种提前获取内部消息的做法。
赵德思考片刻,坦然地说道:明远兄,我理解你的顾虑。但是,这种信息并非什么国家机密,只是基于经验的推测。而且,我得到了,也愿意与你分享,这不是很好吗?
他停顿了一下,语气变得认真起来:明远兄,我们必须面对现实。在这个世界上,有关系的人总是能够获得更多的信息和机会。我们能做的,就是在不违法的前提下,尽量利用这些优势。
否则的话,赵德苦笑道,光凭我们的死读书,如何与那些有家族背景的考生竞争?
这番话让苏明远陷入了深思。赵德说得有道理,在一个不完全公平的环境中,完全拒绝利用合理的优势,可能反而是一种愚蠢。
德兄说得对。苏明远最终点头道,既然你愿意分享,我自当感激。
两人开始仔细研读那些资料。其中一本册子专门分析了策论的答题技巧,让苏明远受益匪浅。
策论答题的关键,在于把握三个层次:立意、论证、文采。赵德读着册子上的内容,立意要正,符合朝廷的基本政策方向;论证要严密,引经据典,逻辑清晰;文采要雅,但不可过分华丽,以免喧宾夺主。
另外,他继续读道,在涉及敏感政治问题时,要学会使用春秋笔法,即通过委婉的表达方式,既体现自己的见解,又不直接冲撞现行政策。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知不可忽骤得请大家收藏:(m.zuiaixs.net)知不可忽骤得醉爱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