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暖阳斜照,崇文书院讲堂内弥漫着淡淡的墨香。苏明远捧着《孟子》,目光却不在字句之上,而是凝视着窗外那株古槐的枯枝。三个月来的朱砂圈点已将他最初的锐气磨去大半,如今再读经典,竟生出了某种说不清的敬畏之感。
明达,你对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句话如何理解?周先生的声音将他从沉思中唤回。
讲堂内十余名门生齐刷刷地看向苏明远。这是今日经义讨论的核心题目,也是最容易引发争议的敏感话题。在这个君权至上的时代,如何解读孟子的这句话,考验着每个读书人的政治智慧。
苏明远缓缓起身,心中却在激烈地挣扎着。按照现代的理解,这句话显然体现了民本思想的精髓,是古代民主意识的萌芽。但在当下的政治语境中,这样的解读无疑是危险的。
学生以为...他停顿了片刻,似在斟酌用词,孟子此言,乃是从治国安民的角度而发。君王之所以为贵,正因其能爱民如子;社稷之所以重要,亦因其为民众安居之所。故而此之分,实为强调君王当以民为念,非是要颠倒尊卑之序。
这番解读既保持了对经典的敬重,又巧妙地化解了其中的政治敏感性。周先生微微点头,眼中闪过一丝赞许。
然而,角落里传来一声不屑的冷哼。众人循声望去,只见一名面容方正的学生缓缓起身,正是书院中以保守着称的张生。
苏师弟此言,恐怕有失偏颇。张生的声音清晰而坚定,孟子虽有此言,但其本意绝非要动摇君臣秩序。圣人立言,皆有深意,岂能以今人之私见妄加揣测?依张某之见,此句当理解为:君王治国,当以社稷为重,以民生为念,如此方能彰显君德之光明。
这番话说得滴水不漏,既维护了君权的绝对性,又不失对民生的关怀。但苏明远敏锐地察觉到,张生话中有话,今人之私见这四个字,分明是在暗指自己的解读过于现代化。
讲堂内的气氛瞬间微妙起来。其他学生或低头不语,或交头接耳,显然都感受到了这场学术辩论背后的暗流涌动。
张师兄说得有理。苏明远并未显露怒色,反而拱手致意,学生确实考虑不周。只是...他话锋一转,依学生愚见,经典之所以为经典,正在于其能跨越时代而常新。若只是机械地重复前人解读,岂不失了学问的活力?
这话说得巧妙,既承认了张生观点的合理性,又暗示对方过于拘泥于成说。张生脸色微变,正欲反驳,周先生却举手示意安静。
两位的见解都有可取之处。周先生的声音平和而威严,经典诠释,既要尊重传统,也要结合时代。明达的思路活泼,有创新精神;张生的态度谨慎,守正不移。学问之道,正需要这样的切磋。
说着,周先生起身踱到讲台中央:不过,诸位要明白,科举考试中的经义阐释,与纯粹的学术讨论有所不同。考官所要看的,不是你能提出多么新颖的见解,而是你是否完全掌握了正统的解读框架。在这个框架内适度发挥,方为上策。
这番话让苏明远心中一震。他忽然意识到,自己刚才的表现虽然展现了独立思考,但在科举的语境下,或许并不明智。那种现代学术研究中被鼓励的批判精神,在这里可能被视为不够稳重。
那么,何为正统的解读框架一直沉默的陈默忽然开口,声音平静得如古井无波。
周先生看了陈默一眼,似乎对这个问题颇为满意:好问题。所谓正统框架,就是历代大儒公认的解读方式。以孟子这句话为例,朱熹在《孟子集注》中已有明确阐释:此言民之为贵,非谓其位之贵,乃言其为国家之根本。这就是标准答案。
苏明远暗自苦笑。在现代,标准答案往往被视为思维僵化的表现,但在这里,掌握标准答案却是通往成功的必由之路。
但是,周先生话锋一转,仅仅背诵标准答案是不够的。考官要看的是你对这些标准解读的深度理解和灵活运用。比如,你要能够解释为什么这样解读是合理的,它与其他相关经典如何呼应,在具体的政治实践中有何意义等等。
赵德举手发言:先生,那我们如何才能达到这种深度理解?
多读,多思,多练。周先生的答案简洁明了,尤其要熟读《四书集注》和历代名家的经典阐释。同时,要关注当前的政治形势,理解经典教导在现实中的应用。
随着讨论的深入,苏明远发现自己的思维方式正在发生微妙的变化。他开始习惯于在表达观点之前,先考虑这个观点是否符合正统解读,是否会被考官接受。这种自我审查的习惯,让他既感到安全,又隐隐有些不安。
下课后,张生主动走到苏明远面前:苏师弟,刚才多有得罪,还望见谅。
张师兄客气了。苏明远回礼,学术讨论,各抒己见,这是好事。
师弟胸襟开阔,张某佩服。张生的态度似乎真诚了许多,只是有一句话,张某不得不说。在书院内,我们可以畅所欲言,但在考场上,还是要以稳妥为上。毕竟,一旦文字有失,可能前功尽弃。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知不可忽骤得请大家收藏:(m.zuiaixs.net)知不可忽骤得醉爱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