贡院内的时光仿佛凝固在这方寸之间。苏明远凝视着题目,心中涌起一种奇异的感受——仿佛有两个声音在同时回响,一个来自这具身体深处的记忆,另一个则源自那个遥远时空的灵魂。
题目要求以八股文体论述《论语》首章,这本是他最为熟悉的内容。然而,当笔尖触及纸张的那一刻,他忽然意识到自己正站在一个微妙的十字路口——是用现代的批判思维去解构这段经典,还是遵循传统的注疏路径去阐释圣人之言?
圣人设教,首重学习之乐。
他已经写下了这个相对保守的破题,但内心深处却有另一种声音在呼唤。在那个遥远的现代,他曾经从社会学角度分析过这段话的教育意义,从心理学层面探讨过学习的内在动机,从政治哲学的高度审视过知识与权力的关系。
这些见解如潮水般涌入脑海,每一个都闪烁着现代理性的光芒。他的手指不自觉地紧了紧笔杆,仿佛要将那些跨越时空的思想倾泻到纸上。
承题当如何起笔?按照传统,应该进一步阐释破题的含义,为下文的论述做铺垫。但苏明远的思绪却不由自主地飘向了另一个方向。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在现代教育理论中可以被解读为对终身学习的倡导,对知识内化过程的深刻洞察。学习不是一次性的知识灌输,而是需要反复实践、不断深化的螺旋式过程。这种理解比传统注疏中简单的温故知新要深刻得多。
他的笔尖在砚台边轻点,墨汁滴落,在纸面上晕开一个小小的墨点。这个意外的污渍仿佛是某种暗示,提醒他现在的身份和处境。
在八股文的严格格式中,他需要按部就班地展开论述。起讲部分要引出全文的主旨,不能太过标新立异,否则会被视为离经叛道。但也不能过于平庸,否则难以在众多考卷中脱颖而出。
苏明远深呼吸了一下,开始书写起讲部分:
夫学者,所以明理也;习者,所以践行也;说者,心之所乐也。圣人以此三者并举,示人求学之正道焉。
这样的表述相对安全,既体现了对原文的理解,又不会触犯任何禁忌。但写完这句话后,苏明远心中却涌起一种莫名的失落感。在那个遥远的现代,他从不需要如此小心翼翼地斟酌用词,从不需要在表达自己见解时如履薄冰。
学术自由,这个在现代被视为理所当然的概念,在这里却是奢侈品。每一个字都要经过深思熟虑,每一个观点都要符合既定的框架。这种约束让他感到既陌生又压抑。
但随即,另一种声音在心中响起:这就是这个时代的现实,这就是科举制度的要求。要想在这个体系中成功,就必须学会适应这些规则。这不是妥协,而是策略;不是放弃,而是权宜之计。
写到入手部分时,苏明远的思路逐渐清晰起来。他决定采用一种折中的策略——在传统框架内融入一些新的理解,既不显得过于保守,又不会太过激进。
盖人之生也,莫不有所学;学之效也,莫不有所习;习之久也,莫不有所得。得于心者为说,说于心者为乐。是故君子之学,非为外物所驱,乃由内心所向也。
这段文字将学习描述为一个内在驱动的过程,暗示了现代教育心理学中内在动机的概念,但表达方式完全符合古代的语言习惯和思维模式。
写到这里,苏明远忽然意识到自己正在做一件前所未有的事情——用古代的语言包装现代的思想,用传统的形式承载创新的内容。这种文化的穿越和融合,让他既兴奋又不安。
兴奋的是,他发现了一种在保持现代理性的同时适应古代环境的方法。不安的是,这种适应是否意味着对原有身份的背叛?
号舍外传来轻微的脚步声,是巡视的胥吏在检查考场秩序。苏明远收回飘散的思绪,继续专心答题。现在不是进行哲学思辨的时候,他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这篇八股文。
进入起股部分,文章开始进入正式的论述环节。按照八股文的要求,这里需要从正面阐述题意,论证要有力,用典要精当。
苏明远想起了朱熹的注疏,想起了程颐的解释,也想起了自己在现代研读这些文献时的批判性思考。现在,他需要在这些不同的声音中找到一个平衡点。
昔者孔子设教,以学为首务。何以故?盖人之性虽善,而不学则无以明善;人之能虽具,而不习则无以成能。学而后知不足,习而后见其效。知不足则有进步之心,见其效则有欣悦之情。此学而时习之所以为说也。
这段论述将学习过程描述为一个自我发现和自我完善的过程,体现了现代教育理论中反思性学习的思想,但表达方式完全古典化了。
写到这里,苏明远停了一下,重新审视自己刚才写的内容。他惊讶地发现,自己正在不知不觉中融合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现代的理性分析被古典的语言包装得天衣无缝,创新的见解在传统的框架中得到了巧妙的表达。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知不可忽骤得请大家收藏:(m.zuiaixs.net)知不可忽骤得醉爱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