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融合是如此自然,以至于连他自己都感到意外。似乎有某种力量在引导着他的笔触,让两个不同时空的智慧在这张纸上完美地结合。
但这种结合的代价是什么?苏明远在心中问自己。当他学会用古代的语言思考问题时,是否也在逐渐失去现代的批判精神?当他适应了传统的表达方式时,是否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传统的价值观念?
这些问题在他脑海中一闪而过,但很快就被答题的紧迫感所压制。现在不是进行自我质疑的时候,他必须全力以赴地完成这场考试。
中股部分要求从侧面或反面论述题意,以增强说服力。苏明远决定从和两个角度来展开。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此言学者之交也。夫学而无友,则孤陋寡闻;友而不学,则徒增闲谈。惟学与友并重,相得益彰,则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进学之功,可以倍增矣。
这段论述将友谊与学习联系起来,体现了现代教育理论中合作学习的思想。在古代社会,这种观点虽然不算激进,但也显示出了一定的前瞻性。
写到这里,苏明远又一次意识到自己思维方式的变化。他不再是在机械地套用八股文的格式,而是在这个格式中找到了表达自己思想的途径。传统的形式成为了承载现代理念的载体,古典的语言成为了传达创新观点的工具。
这种转变是微妙的,也是深刻的。它标志着苏明远不再是一个简单的时空穿越者,而是一个真正能够在两种文化之间自由穿梭的融合体。
后股部分是全文的高潮,需要将前面的论述推向深入。苏明远选择从的品格入手: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此言学者之德也。夫学之为道,本以修身为本,以济世为用。若学而求知,知而求名,名而求利,则失其本矣。惟有内省不疚,外慕不移,虽人不知而心自得,虽世不用而志不改,此真君子之学也。
这段文字体现了对名利的超脱态度,但同时也暗含着对现实政治的某种批判。在科举制度本身就是为了选拔官员的背景下,这种表述显得既高远又微妙。
苏明远写完这段话后,心中涌起一种复杂的情感。在表面上,他在赞美君子的品格,在颂扬超脱的精神。但在内心深处,他知道自己正在参与一个本质上追求功名利禄的制度。这种矛盾让他感到一种深深的讽刺意味。
但这种讽刺很快就被另一种认识所取代:这就是现实,这就是人生。理想与现实之间总是存在着差距,关键是如何在这种差距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束股部分是全文的结尾,需要总结全文,回应题目。苏明远深思了片刻,最终写道:
是故圣人之教,以学为始,以习为继,以说为归。学而时习,则智慧日增;有朋切磋,则见解日广;不愠不馁,则品格日纯。三者并举,君子之道备矣。此孔子所以开万世之师表,立千秋之典范也。
写完最后一个字,苏明远放下毛笔,长舒了一口气。整篇八股文终于完成了,从破题到束股,每个环节都力求完美。
但在这种成就感之外,他心中还有着一种难以名状的感受。在这篇文章中,他成功地将现代的教育理念融入了古典的表达形式,在传统的框架内展现了自己的思考深度。
然而,这种成功的代价是什么?当他学会了用古代的语言思考问题时,是否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古代的思维模式?当他适应了八股文的写作要求时,是否也在潜移默化中认同了这种文体背后的价值观念?
这些问题在他心中轻声回响,如同远山的回音,悠长而模糊。但现在不是深究这些问题的时候,第一场考试已经结束,他还有两场更艰难的考验在等待着他。
号舍外传来收卷的钟声,苏明远将试卷整理好,等待胥吏前来收取。在等待的过程中,他回顾着刚才的答题过程,心情既忐忑又期待。
他知道,这篇八股文标志着他在这个时代迈出的重要一步。从此以后,他不再是一个纯粹的现代人,也不是一个完全的古代人,而是两种文化、两种思维方式的独特融合体。
这种融合将带他走向何方?这个问题在午后的阳光中飘荡着,没有答案,只有那无尽的可能性。
喜欢知不可忽骤得请大家收藏:(m.zuiaixs.net)知不可忽骤得醉爱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